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3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66篇
自然科学   144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In situ synthesized TiC particles and β-Ti dendrites reinforced Cu47Ti34Zr11Ni8 bulk metallic glass (BMG) composite ingots were prepared by the suction casting method.The ingots with diameters from 1 up to 4mm were successfully obtained. It was shown that introducing TiC micro-sized particles into the amorphous matrix did not disturb the glass forming ability (GFA) of the matrix,while the yield strength and ductility could be well improved.The phase constitution, microstructure and elements distribution in the composites were studied by OM, XRD, SEM and EDS.It was shown that the in situ synthesized TiC particles acting as heterogeneous nucleation sites promoted the precipitation of β-Ti dendrites,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TiC particles and β-Ti dendrites co-reinforced BMG composites. The compressive tests were employed to probe the yield strength and ductility of BMG composites.  相似文献   
102.
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罩面层反射裂缝的形成机理、防治措施入手,阐述了在施工时设置应力吸收层的必要性,并重点论述了玻纤格栅应力吸收层的特点及其在施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3.
采用真空灌注工艺,制备磨碎玻璃纤维(MG)/聚氨酯(PU)/环氧(EP)灌封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U含量的增加,PU/EP共混聚合物的拉伸和冲击强度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当PU含量为15%时,共混聚合物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拉伸强度为60.57 MPa,冲击强度为23.56 kJ/m2,与EP相比分别提高32.77%和115%。为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强度,并保持良好韧性,采用添加MG的方法来增强PU/EP。当MG与EP的质量比为1:1时,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79.72 MPa,与PLJ/EP相比提高31.95%,而冲击强度为17.83 kJ/m2,仍保持较高水平;同时,与相同含量的活性硅微粉相比增强PU/EP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提高18.91%和11.51%。  相似文献   
104.
用无铅玻璃料研制环保型导电浆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Li2O,NaF,Al2O3和ZnO对玻璃体系软化温度和熔化温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软化温度Tg低于500℃、熔化温度Tm低于560℃的低温无铅玻璃.分析了Li2O和NaF等对玻璃体系助熔的机理,用X射线衍射技术(XRD)分析了玻璃料的结晶状态,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B2O3,Bi2O3和SiO2体系玻璃料为微晶玻璃,玻璃体系结构稳定.利用该玻璃料制备出的导电浆料,电性能优良,能满足低温电极的使用需要.  相似文献   
105.
低聚壳聚糖金属卟啉络合物的制备及抗肿瘤细胞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备了低聚壳聚糖金属(铜、钴)卟啉络合物,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采用SRB细胞染色法研究了低聚壳聚糖金属(铜、钴)卟啉络合物对人体肝癌细胞Bel-7721的毒活性.结果表明,系列化合物均对肝癌细胞Bel-7402有较强的抑制生长活性,IC50值均小于100μg/mL,在10~30μg/mL范围内,是一类具有应用前景的抗肿瘤药物前体.  相似文献   
106.
为了解决金属防热瓦在连续加热过程中热边表面温度和发射率的测量问题,基于多光谱辐射测温的参考温度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该方法假设材料的光谱发射率在选定的光谱处与温度有近似相同的线性关系,通过处理两个不同温度点处的多光谱测量数据,从而得到防热瓦的真温及光谱发射率。采用多光谱辐射高温计测量了某种防热瓦在900-1300℃的温度范围内的辐射,并进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只要温度估计初值与真实情况的误差在±200℃以内,即可得到较好的计算温度值和计算发射率值,测量不确定度在2%以内。  相似文献   
107.
碱激发对粉煤灰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粉煤灰的物理化学特性,设计了四种方案对粉煤灰进行改性,旨在扩大粉煤灰的应用. 通过对比改性前后Na2SiO3-粉煤灰试块的强度,使粉煤灰在改性前后的反应速度通过试块的强度得以体现. 扫描电镜照片显示,在机械粉磨结合化学激发处理后,坚硬的外壳大部分被破坏. 27Al的核磁共振图谱显示宽峰变窄. 29Si的核磁共振谱表明,Q0消失,Q2增多,Q4减少. 说明加入强碱并同时机械粉磨可有效破坏粉煤灰的玻璃微珠外壳及硅铝网络结构,可增强粉煤灰的潜在活性.  相似文献   
108.
剪切与吸附对弱凝胶深部调驱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用玻璃微珠、石英砂、露头砂制作填砂模型,研究了弱凝胶体系的动态性能变化以及剪切与吸附对其深部调驱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动态条件下弱凝胶体系在3种介质中均可发生交联反应,其封堵能力、有效作用距离、深部调驱作用在玻璃模型、石英模型、露头模型中依次降低,水驱后弱凝胶均呈颗粒状。剪切作用可破坏弱凝胶三维结构及聚合物分子链,延长动态成胶时间,降低弱凝胶的封堵强度及其深部调驱作用;吸附作用可富集交联剂,加快交联速度,缩短动态成胶时间,降低弱凝胶本身强度、可运移性及其深部调驱作用。  相似文献   
109.
超音速气固两相分离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超音速气固两相分离装置试验系统,在室温和不同喷管进口全压下,对空心玻璃珠颗粒的分离效率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喷管进口全压在482~537 kPa范围时,超音速气固两相分离试验装置对Sauter平均直径9.84μm颗粒的总分离效率为57.83%~67.28%,对直径大于8.31μm颗粒的分离效率为75.73%~80.52%,对直径在15μm以上颗粒的分离效率为96%~100%,表明颗粒直径越大,分离效率越高.由此可见,超音速气固两相分离方法是可行的.试验研究为超音速气固两相分离技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0.
用熔融法制备了Er3 /Yb3 共掺TeO2-GeO2-B i2O3-K2O玻璃样品,对玻璃进行了差热分析并测试了玻璃的吸收光谱和上转换光谱.应用Judd-Ofelt理论计算了Er3 /Yb3 共掺锗碲铋钾玻璃的3个强度参数,及Er3 各能级的振子强度、自发辐射跃迁几率、荧光分支比和辐射寿命等光谱参数.通过977 nm的激光二极管抽运,在室温下同时观察到绿色(522和546 nm)和红色(658 nm)的荧光发射,分别是由于Er3 自2H11/2→4I15/24、S3/2→4I15/2和4F9/2→4I15/2跃迁而产生.强烈的绿光和红光发射均来源于双光子吸收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