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9篇
自然科学   6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A membrane bioreactor (MBR) with an air-lift bioreactor and gravity flow is applied to treating landfill leachate. More than 99% of BOD5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for five days) removal effi-ciency is achieved with less than 35 mg/L of BOD_5 in the effluent at less than 1.71 kg BOD5/m~3·d of BOD_5 loading rate. When DO (dissolved oxygen) is maintained at the range of 2.3―2.8 mg/L and the loading rate of NH_4~ -N (ammonium nitrogen) is kept at 0.16― 0.24 kg NH_4~ -N/m~3·d, the NH_4~ -N in the effluent is less than 15 mg/L. However, compared with high removal rates of BOD_5 and NH_4~ -N,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soluble chemical oxygen demand (SCOD) varies between 70% and 96%. The investigation of molecular weight (MW) distribu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the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GPC)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fate of organic matters in the MBR treating of landfill leachat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rganic matters of the landfill leachate are composed of a high MW fraction (MW of the peak, MWp = 11480―13182 Da) and a low MW fraction (MWp = 158―275 Da). The high MW fraction is not biode-gradable, but can be decreased with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 The most of the low MW fraction is bio-degradable, but the residue of the low MW fraction is able to permeate through the membrane, thus re-sulting in high SCOD in the effluent of the MBR.  相似文献   
72.
现代垃圾填埋场场底防渗衬垫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介绍了现代垃圾填埋场场底防渗衬垫的种类、设计要求、使用性能和适用范围,并结合工程方案进行了对比、评价,推荐适宜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73.
研究了环境雌激素壬基酚(NP)对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的影响,并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手段分析影响机制。NP促进污泥厌氧发酵产酸,随NP含量的提高,该促进作用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NP含量为200 mg·kg-1干污泥时,污泥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SCFAs)达最大值,为空白组SCFAs产量的2倍,乙酸产量为空白组的3倍。基于宏基因组学的机理研究表明,NP导致不利于SCFAs积累的耗酸微生物有所削减,产酸微生物大量积累。NP存在时,以葡萄糖为底物的糖酵解、以氨基酸为底物的脱氨基和以脂肪酸为底物的β氧化过程功能基因相对丰度提高;单糖和氨基酸等有机底物由胞外向胞内运输的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蛋白、运输至胞内的有机底物向SCFAs代谢转化的双组分系统及胞内产生的SCFAs外排转运蛋白的相关功能基因丰度大幅提高。最后,NP引起了与细胞生长和保护机制密切相关的群体感应调控的生物膜合成基因丰度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74.
餐厨垃圾两相厌氧发酵技术研究和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餐厨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其无害化、減量化和资源化处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两相厌氧发酵因其将水解酸化阶段和产甲烷阶段分离克服了单相厌氧发酵易酸化、运行不稳定等问题,正逐渐成为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的重要选择。综述了餐厨垃圾两相厌氧发酵工艺的控制參数、发酵原料和反应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和应用进展,总结了该工艺在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展望了两相厌氧发酵用于餐厨垃圾处理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5.
煤矿矸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煤矿矸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归纳了目前采用的处理技术,并对国内一些工程实例进行了比较,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可能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76.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运动训练手段也逐步向着科学化发展,虽然以往的大运动量、大强度、超量恢复、高原训练等手段在短期内都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对运动员来说起到的反而是事倍功半的效果。无氧阈训练是运用无氧阈强度指导运动员训练,使运动强度更加科学化,对发展运动员最大吸氧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7.
本文进行了光合细菌(PSB)的富集、分离、纯化和鉴定,并研制了一种新的固定化细胞方法──半透膜包埋法,将其应用于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中对高浓度工业有机废水进行了处理。处理的试验结果表明,固定化光合细菌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对有机废水保持较高的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78.
两相厌氧-SBR法处理米粉厂废水工程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燕勤  张学洪  许立巍  朱义年  陈宏 《广西科学》2002,9(4):291-293,301
采用两相厌氧 - SBR法处理桂林市瓦窑米粉厂的生产废水 ,即在 SBR池前利用两相厌氧池进行预处理 ,减少 SBR池的有机负荷 ,节约投资 ,同时 SBR池不设污泥处理设施 ,占地面积仅 85 m2。一年多的实际运行情况表明 ,米粉厂生产废水经两相厌氧预处理后 ,BOD和 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 31.0 %和 5 3.0 % ,BOD和 CODcr分别降解到 5 87mg· L- 1 和 75 3mg· L- 1 ,BOD/ CODcr≈ 0 .78。经过 SBR池后 ,BOD和 CODcr分别降解到 2 4 .3mg· L- 1 和 77.1mg· L- 1 ,达到国家规定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 96 )的新改扩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79.
为寻找奶牛废物厌氧发酵产气的最佳温度和TS(总固体),本文分别研究了奶牛废物TS为6%、8%和10%的浓度下,温度为30℃、35℃、40℃、45℃、50℃条件下厌氧发酵过程中的pH变化及产气量。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增长,不同TS值下,温度为30℃、35℃、50℃时,pH值由高变低再升高,当温度为40℃、45℃时,pH值则由高稍有降低,后趋于稳定;在温度一定条件下,不同TS值的奶牛废物随时间的产气趋势基本一致,且随着温度的增高,其达到最佳产气的时间越短。综合考虑产气率和能耗,温度为35℃、TS 8%为牛粪厌氧发酵产气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80.
厌氧颗粒污泥是废水厌氧处理过程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对厌氧颗粒污泥中主要微生物菌群特别是产甲烷菌的结构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对FISH、实时荧光定量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16S rRNA、T-RFLP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厌氧颗粒污泥微生物菌群结构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颗粒污泥的形成与生长过程以及调控颗粒污泥内部菌群结构等方面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