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8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41篇
自然科学   18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通过采用微波终端开路同轴线作为测量探头,使用定向耦合器等微波元件,采用微处理机控制的数据采集和显示系统构成微波低含水量测量系统,通过测量物质的介电特性而得出物质的含水量。测量了原油和酒精的含水量,研究了系统的灵敏性,用数值分析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曲线拟合,实验结果与理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2.
为探讨集雨微灌对春小麦产量、灌浆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01年在黄土高原西北部进行了灌水方式(管灌、滴灌和微喷灌3个水平)和灌水量(0,22.5,45.0,67.5mm4个水平)二因素试验,分别在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前期灌水,结果表明:尽管灌水方式间的差异不显著,但从产量表现来看,其大小顺序依次是微喷灌、滴灌、管灌和对照;灌水量和互作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灌水有增加穗数,降低穗粒数和干粒重的趋势;随灌水量的增加,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减小,而穗数对产量的贡献增加,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表现在这一过程中,补灌能增加小麦的最大灌浆速率.作物田间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补灌量的增加而增加;以微喷灌67.5mm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供水效率以微喷灌45.0,67.5mm处理为高。  相似文献   
33.
采用zorbaxSIL色谱柱、以二氯甲烷-甲醇为流动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阔草清除草剂在玉米田土壤、玉米籽粒和植株上的残留动态,建立了样品前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阔草清在土壤、玉米籽粒、植株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8.00%~96.80%,90.30%~93.50%和84.20%~94.20%,阔草清在土壤中的半衰期(t1/2)吉林为12.1d。山东为20d,山东为20d,降解速度较慢;在植株中半衰期(t1/2)吉林为4.3h,山东为5.5h,降解较快。但在收获的土壤、玉米和植株中均未检出。说明其残留污染性很小,可以在玉米田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34.
吸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节水灌溉新技术——吸灌技术机理的研究,建立了吸灌条件下的土层土壤水分运动数学模型,通过对蒸发作用下土壤含水量变化的数值分析,和对裸露地面与有植物生长两种情况的数值模拟验证,表明数值分析结果与实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5.
张晶东 《甘肃科技》2003,19(9):141-142
主要介绍了在控制农药残留时,首先要科学、合理、安全的使用农药,以减少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污染和积累,同时要加大生物、农业等非化学防治措施,加强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建设,以确保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36.
沙区人工固沙植物水分适宜度模糊数学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固沙植物油蒿和柠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样区土壤水分变化的模糊属性特征;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水分适宜度的概念及其模型,并进行实例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柠条在单播情况下随着营林密度的升高,其适宜度值呈现下降趋势;混播比单播具有较高的适宜度值,其中以5000株/hm^2混播下适宜度最高,植被覆盖率最大,是值得推广的一种营林方式.试验条件下,植被覆盖率高者,其适宜度亦高,二者呈现出一致性.文中分析了油蒿与柠条对水分竞争与共存的机理,有关结论为人工固沙林稳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7.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基地,同时也是旱涝频繁地区,该地区气候预测能力的提高,是减少人民生命及经济损失的基础和前提.由北京大学赵柏林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和研究(HUBEX)”利用外场观测试验所获得的气象、水文、雷达、卫星遥感等加密与特殊观测资料,分析了东亚季风区中尺度降水系统的能量与水循环过程,并建立了区域气候/水文数值模式及资料同化系统,以提高对气候模拟和预测的能力.该项目主要成果包括。  相似文献   
38.
研究从仙人球中提取红色素的方法、理化性质和稳定性。提取方法简便易行,在酸性和中性环境下,该色素对光和大部分金属离子都是稳定的,对热在不太高的温度下亦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9.
氯霉素在牙鲆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牙鲆体内氯霉素的药物浓度,非房室模型统计矩原理分析药动学数据.结果表明:1)单次口服剂量为80 mg·kg-1的氯霉素,药物在牙鲆体内的药-时曲线呈明显双峰现象:第一次达峰时间Tmax(1)出现在2.00 h,鳃、肝、肾、血、肌的第一次达峰浓度Cmax(1)依次为15.01、11.80、10.35、8.56、5.21μg·mL-1;第二次达峰浓度Cmax(2)小于第一次的浓度Cmax(1),第二次达峰的时间Tmax(2)出现在8.00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肾、鳃、肝、血、肌分别为176.87、133.77、118.77、65.33、50.36μg·mL-1·h.消除半衰期(T1/2)为4.89-10.39 h,平均滞留时间(MRT)为8.67-17.05 h,说明氯霉素在牙鲆体内吸收较迅速,但滞留时间较长.2)连续5 d口服剂量为40 mg·kg-1的氯霉素,药物消除半衰期(T1/2)为39.40-115.50 h,说明口服氯霉素在牙鲆体内消除缓慢,残留较严重,其中以肾脏和肝脏组织中残留最明显.  相似文献   
40.
胆碱酯酶抑制法检测辛硫磷农药残留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胆碱酯酶水解碘化酰胆碱后形成的硫代胆碱,与二硫双对硝基苯甲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黄色产物,在412nm比色测定。利用此法测定酶、底物的添加量以及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对酶活力的影响,还研究了不同浓度与保温时间的辛硫磷对胆碱酯酶活力的抑制情况。获得了胆碱酯酶优化的反应条件,结果还表明胆碱酯酶对辛硫磷比较敏感,其抑制中浓度为I50为3.9049μ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