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2篇
自然科学   109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南祁连盆地三叠系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系统的野外剖面测量和样品采集, 并运用岩石热解、有机碳测试、干酪根分析、镜质体反射率、饱和烃气相色谱、透射光照射等技术进行室内样品测试, 综合评价了南祁连盆地三叠系碳酸盐岩和泥岩露头样品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 探讨了有机质的原始沉积环境和生源特征。结果表明: 尕勒得寺组(T3g)属于好烃源岩, 有机质类型为Ⅰ~Ⅱ型, 大加连组(T2d)为Ⅱ~Ⅲ型; 有机质演化程度高, 处于高?过成熟阶段; 碳酸盐岩和泥质岩沉积环境分别为海陆过渡相和陆源为主; 碳酸盐岩与泥岩有机质生源分别为生物降解的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  相似文献   
992.
柴达木盆地西部的侏罗系发育中、下侏罗统大、小煤沟组和上侏罗统采石岭组、红水沟组两套地层。中、下侏罗统以暗色含煤建造为主,暗色泥页岩发育;上侏罗统以氧化环境下沉积的红色碎屑岩建造为主,不具备生烃能力。区域地质调查及地震解释资料揭示中、下侏罗统湖相暗色泥页岩分布广、残留厚度大, 在清水沟和月牙山北分别发育了288m和256m厚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平均达1.62%;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为主,部分为Ⅲ型;正处于成熟阶段的生、排烃高峰期,具有较强的生烃能力。该区生储盖匹配良好,圈闭发育,具有较好的石油地质条件和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93.
为强化油田污水的生化处理效果,从胜利油田采出液中筛选出3株高温烃降解菌,分别编号为JQ-1、JQ-2、JQ-3,初步鉴定JQ-1、JQ-2为芽孢杆菌属,JQ-3为不动杆菌属,其原油降解率分别为48%、55%、46%。将3株菌混合,其对原油的降解效果好于单株菌,其降解率可达到70%以上,混合菌降解原油的适宜条件分别是温度为45~55℃、pH值为5.5~6.5、矿化度12000~18000mg/L。在室内模拟现场条件进行污水生化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含油量为40mg/L左右的油田污水经过8h处理后含油量在2mg/L以下,同时能有效的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该混合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含油污水生化处理的可行性,为油田污水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4.
苏北盆地泰州组现今仍是一个新的勘探领域,根据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泰州组原油的饱和烃和芳烃的馏分组成、分子地球化学参数等油源分析,显示泰州组原油来自泰二段烃源岩,系统阐述了泰州组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沉积环境、成油母质类型、热演化程度及油源进行了讨论。两者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甾烷相对丰富,萜烷以藿烷为主,甾烷以规则甾烷占绝对优势。泰州组原油的生油母质主要来源于菌藻类的低等生物,而高等植物则较少;有机质沉积环境整体为咸化、还原环境,但又有所差异,以富安断层为界,断层西北侧盐度高,还原性强,而断层东南侧盐度低,还原性弱;原油成熟度低,处于低熟-未熟阶段。  相似文献   
995.
以改造型盆地成盆、成烃和成藏理论为指导,应用沉积相分析、有效烃源岩评价、剥蚀厚度恢复及改造型盆地模拟等技术和方法,综合研究分析了柴窝堡凹陷沉积演化特征及烃源岩特征,预测了油气资源潜力,提出了有利勘探区带和目标。结果表明,柴窝堡凹陷北部及现今博格达山地区在晚二叠世沉积期属于深湖—半深湖亚相;凹陷主要烃源岩层为上二叠统芦草沟和红雁池组,位于凹陷北部,达到好—中等烃源岩级别;区内油源来自凹陷北部烃源岩,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最有利的勘探区带为柴杨断褶带北部和三个山冲断带,最有利勘探目标为柴窝堡构造和阿克苏构造。  相似文献   
996.
沉积盆地中岩浆的侵入会导致盆地地温史的变化,岩浆所携带的巨大热能会加快有机质的成熟,影响油气的生成和保存。通过对席状岩浆侵入体散热过程的热模拟得出:(1)侵入体冷却速度很快,一般不超过一个百万年;(2) 距侵入体上下距离相同的围岩过热温度演化史基本相同,侵入温度只影响围岩过热温度的幅度,不影响热传递的速率;(3) 侵入体对上下围岩干酪根成熟度的影响程度大致相同,影响范围较小,大致为侵入体厚度的两倍。通过研究,将岩浆活动对烃源岩热演化作用模式分为近灶亚模式、中灶亚模式和远灶亚模式,并给出了三种亚模式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997.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及有关的生命现象是最近三十年来自然科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给地质学、地球化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通过对地球早期环境条件及其演化的研究,结合地质历史上最早生命的记录,一些科学家意识到,海底热液活动完全具备地球上生命起源必需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在热液条件下,不仅一些有机物能通过无机合成得以生成,喷口/海水界面上剧烈的物理和化学梯度为嗜热化能自养微生物提供了能量。嗜热化能自养微生物是热液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在生物进化历史上也最接近“最后的共同祖先”。文章对“生命起源于海底热液活动”这一科学假说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998.
柴东地区石炭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柴达木盆地东部祁连山南缘石炭系海相地层发育全、分布广且厚度大,岩性多以暗色泥质岩(包括碳质泥岩)和灰色碳酸盐岩为主.借助于有机元素分析仪、碳硫分析仪、岩石热解仪、色谱-质谱仪、显微镜等分析测试手段,对该区地表30个暗色泥质岩样品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炭系泥质烃源岩氯仿沥青"A"和生烃潜量(S1+S2)含量较低;但有机碳含量较高,介于0.40%-4.93%,平均为1.13%(除两个碳质泥岩样品外).有机质类型以Ⅲ型干酪根为主,部分为Ⅱ2型;烃源岩形成于还原性的较成水环境,母源以陆生生物为主,也有较丰富的低等水生生物.除北部中务隆山前石灰窑、红山中沟及柏树山地区石炭系烃源岩已变质外,盆地内部都兰地区烃源岩Ro值介于2.44%-2.70%(平均为2.60%),处于过成熟的生干气阶段;石灰沟、城墙沟及扎布萨尕秀等地区烃源岩Ro值介于0.85%-1.39%(平均为1.12%),正处于成熟阶段的生、排烃高峰期.综合评价该区石炭系泥质烃原岩为中等烃源岩,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主要以生气为主.  相似文献   
999.
针对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多期叠加演化的特点,以中原地区为例,应用EASY%R0模拟等方法开展了上古生界热史恢复研究,研究表明,上古生界烃源岩经历了印支期均衡演化和燕山期、喜山期差异演化等多个生烃演化阶段.上古生界烃源岩演化史类型可以划分为回返-沉降增温型、阶梯沉降增温型、W型回返降温-沉降增温交替型、岩浆侵入型、V型回返降温型等五种类型,不同构造单元分别具有不同的烃源岩演化史类型、生烃潜力、生烃高峰期次,其中,回返-沉降增温型、阶梯沉降增温型的地区是古生界的有利生烃区.  相似文献   
1000.
巴音都兰凹陷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巴音都兰凹陷烃源岩研究程度较低的实际情况,应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它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巴音都兰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和阿尔善组织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为好的烃源岩;其烃源岩类型以腐值-腐泥型为主,类型较好;基保,下部烃源岩已处于成熟阶段,镜质体反射率普遍小于0.80%,处于低成熟阶段。认为巴音都兰凹陷具有良好的生油条件,是一个有找油前景的凹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