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2篇
自然科学   109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塔东热液地质作用机制及对储层的改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东地区断裂发育,早期发育的断裂与晚期断裂之间存在相互改造、叠加、复合的过程,深大断裂沟通多套地层,断裂活动期形成的挤压破碎带和断裂裂缝带作为岩浆热液上升通道,为热液溶蚀作用改造储层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识别出热液期次对塔东白云岩储层成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钻井岩芯、岩屑及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观察鉴定分析,在区内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识别和发现了钠长石化作用和自生羽毛状伊利石沉淀,也是塔里木盆地内的首次发现,并通过对包裹体均一温度,碳氧同位素等地化特征研究,揭示其成岩流体源于岩浆热液,丰富了区内热液作用的矿物学标志,进一步识别出区内存在3期热液作用,通过对3期热液作用的机制及其储渗空间意义的研究,总结出第I期热液作用对于储层形成意义不大,第Ⅱ期热液作用主要发育在局限的沉积环境,第Ⅲ期热液溶蚀形成溶蚀缝孔洞,与天然气运移聚集匹配良好,构成了区内天然气聚集成藏的主要储渗空间。  相似文献   
2.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括介绍了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合成进展,并对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在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应用做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3.
4.
活化链烷     
Gold.  J 金艳 《世界科学》1991,13(10):7-8
链烷是天然烃类(碳氢化合物)组成的一大家族.它们在自然界中储量如此丰富,因而工业界早就对它们产生兴趣并视之为合成许多化合物和燃料的一种可能原料.一些最有名的链烷是石蜡、丙烷和甲烷.地壳中含有丰富的甲烷,其中一部分正被用作天然气燃料.同时工业上也通过复杂而昂贵的高温高压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仲丁醇、水、碳四烃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的研究,确定了气相色谱柱及其分析该系统时的条件,测定了成份分析的校正因子,为仲丁醇、水、碳四烃三元体系的高压液液相平衡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方法,也为生产过程中的分析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6.
纯组分高压流体的粘度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p-V-T和T-μ-p图形有相似性,并结合两参数Peng-Robinson状态方程,建立了一个能够同时预测纯流体气、液相粘度的统一模型。该模型能够同时描述气、液相及超临界流体的粘度随温度、压力和组成的变化情况。模型的纯组分参数已普遍化为对比温度、对比压力和偏心因子的函数。在较宽的温度、压力范围内(T=280 ̄600K,p=0.1 ̄100MPa),对22种烷烃、二氧化碳和氮气的粘度进行了计算,其  相似文献   
7.
大气压DBD甲烷二氧化碳转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使用催化剂,吸收剂的环境友好条件下,利用大气压介质阻挡强电离放电加速电子及激励气体分子方法,将CH4和CO2气体激发、电离和离解成CH3,CH2,CH,H,CO,O,OH等活性粒子,并在非平衡等离子体反应器内重新组合,生成合成气、气态烃及含氧有机物醇、酸等有价值产物,甲烷的转化率高达60%以上,二氧化碳或氮气的加入使甲烷的转化率有明显提高,甲烷与二氧化碳反应气的最佳体积比为3/1.当甲烷体积分数为75%时,可得到H2/CO摩尔比为3的高质量的合成气,收集到的液体产物主要有醇、酸和水等.  相似文献   
8.
柴窝堡凹陷油气藏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造型盆地评价是近年来石油地质研究的难点和重点.以成盆、成烃和成藏理论为指导,应用盆地分析、有效烃源岩评价、储层预测、改造型盆地模拟等技术和方法,综合研究分析了改造型盆地柴窝堡凹陷油气藏形成条件,预测了油气资源潜力,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该区主要烃源岩层为上二叠统芦草沟和红雁池组,是油气资源分布的主要层位;主要储集层亦为上二叠统芦草沟和红雁池组,物性较差,总体为较好含气储层,是主要勘探目的层;存在构造、地层、岩性、复合4大类油气藏类型和自源—侧向排烃、它源—垂向排烃两类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9.
东营凹陷滨南地区沙河街组沙三段自下而上发育深灰色泥岩—玄武岩—碳酸盐岩—油页岩岩性序列。研究结果表明,水下火山喷溢导致了碳酸盐岩和油页岩沉积,玄武岩中的火山矿物和过渡金属对周围烃源岩生烃起到了显著的催化作用,从而使烃类早熟和低熟;橄榄石蚀变产生的氢气对烃源岩具有加氢作用,使其生烃量显著增加。间歇性的火山活动除形成玄武岩储集岩外,还导致上覆白云岩破碎,形成了特殊的储集岩——白云质角砾岩。  相似文献   
10.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地区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烃源岩的分布特征和断裂活动期次探讨了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地区佟二堡断层和茨东断层对牛居-长滩洼陷的控制作用。依据石油运移地球化学资料和油气分布特征,研究了牛青断层和茨西断层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北部地区油气以沿断层垂向运移方式为主,以侧向运移为辅。据此建立了油气沿断裂运移的模式,并预测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域。预测结果表明,该区油气藏类型多与断层有关,主要圈闭类型为断块和断鼻型。茨东断层和牛青断层之间区域以及沈旦堡-头台子地区为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