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187篇
地球科学   6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0 毫秒
81.
海南省夏秋为雷雨季节,日照充足,冬春两季阴雨天多,绵绵细雨。通过对各子台故障情况统计分析,掌握阴雨天气对海南数字地震台网的影响特征,并介绍一些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82.
为了快速高效地实现信号的本征模态分解,消除分解过程中边界效应,在 Directly-Mean EMD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左、右待估中点和左、右延拓中点,并根据信号首尾两端各种可能的情况给出了四中点估计公式,建立了可完全消除边界效应的Directly-Mean EMD四中点估计方法。该方法不仅减少了样条插值次数,提高分解速度,而且还可以有效避免因插值节点过于稀疏所产生的大幅波动,使分解结果更加准确。将新方法应用于日长数据序列的本征模态函数分解,得到了满意的分解结果。  相似文献   
83.
受武广客运专线金沙洲隧道施工抽排大量地下水的影响, 2007—2012年广州金沙洲发生了大规模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为防治地质灾害,采用综合地质调查、地下水位监测、地面沉降监测、物探、钻探和试验等手段勘查和研究,建立了完善的地下水位和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在此基础上,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岩溶发育程度和地质灾害分布特征进行岩溶塌陷易发性分区,选择地下水位变化量和地面沉降量这两个与岩溶塌陷最直接、最敏感和最重要的参数,从预警预报参数选择、时间尺度选取、判据分析计算、预警预报方法、模型系统的建立等方面进行研究,选取临界日综合地下水位变化量和临界日综合地面沉降量作为预警预报判据,结合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建立岩溶塌陷预警预报模型系统。成功地预警预报了两起岩溶地面塌陷,取得较好的预报效果,说明该岩溶地面塌陷预警预报模型系统实用、有效,为金沙洲防灾减灾提供地质科学依据,为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4.
1961—2008年阿勒泰地区异常初终霜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小于等于0 ℃最低气温作为霜冻指标,利用1961—2008年阿勒泰地区7个测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8 a来阿勒泰大部分地区呈初霜迟、终霜结束的早、无霜期延长的趋势,使作物生长季延长,其中哈巴河表现最为显著;极早初霜日发生频数为2—6次,以富蕴最多,极晚终霜日发生频数为1—4次。各站最迟、最早初霜日的差值和最早、最迟终霜日的差值均在30 d以上;哈巴河霜日发生了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85.
以囊果碱蓬(Suaeda physophora Pall.)、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C.A.Mey.) Bunge)两种植物幼苗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NaCl浓度处理下,一次昼夜温差(温差为27 ℃)变化对两种植物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NaCl胁迫下,同期囊果碱蓬的PSⅡ潜在活性Fv/Fo和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降低幅度较小,而梭梭则有较明显降低,而且囊果碱蓬显著高于后者;同期光合量子产量Yield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均以囊果碱蓬最大并显著高于梭梭,说明囊果碱蓬较梭梭具有强的对盐分和较大的昼夜温差变化的忍耐能力,其机体在盐分和较大昼夜温差变化下,并未受到较大的损伤,而梭梭的光合器官在相同的条件下却受到了较大的损伤,证明了囊果碱蓬更适合生长于同时具有盐渍和较大昼夜温差的地区。②通过实验发现梭梭的Yield值和ETR值到下午基本上能恢复到早上的水平,说明了其在前期的胁迫条件下,虽然光合器官上受到了破坏,但仍然能够通过光合调节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保持机体的活性。③囊果碱蓬在本实验条件下,光合器官虽然没有受到损伤,但200 mmol\5L-1 NaCl抑制了其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86.
川渝地区夏季降水变化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川渝地区34站1960—2006年共计47年的逐月降水量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BOF)分解、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分解、小波分析等方法详细讨论了川渝地区夏季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川渝地区夏季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川渝地区夏季降水量可以分为3个区,分别是川西高原区、盆地中部区和盆地东部区。近50年来,川渝地区夏季降水量具有显著不同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川西高原和盆地东部夏季降水量长期变化呈增加的趋势,而盆地中部呈减少的趋势。川渝各区夏季降水量具有显著不同的多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其中川西高原具有准15年和准5年的周期变化特征,盆地中部具有准14年、准6年和准3年的周期变化,盆地东部具有准16年、准8年和准3年的周期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7.
2007~2010年云南GPS观测大气可降水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最新云南地基GPS站观测和探空观测资料分析表明:GPS/PWV和探空大气可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相关性好;云南省GPS/PWV年内干湿季气候特征分明,湿季开始前GPS/PWV月变率小于干季开始前的月变率;全省GPS/PWV年平均日变化峰值和谷值出现时间一致,勐腊、蒙自和昆明具有准双峰型特征;勐腊站干季、湿季日变化明显不同,其余测站干季和湿季的PWV日变化特征与全年平均日变化特征基本一致。GPS/PWV资料能够反应云南雨季开始期时空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88.
Day-labor hiring sites are common features of the contemporary North American landscape. These are public and semi-public spaces where mostly male residents congregate daily in hopes of being hired for short-term work.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day-labor markets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date tends to be policy-oriented, intended to reduce the injustices that are a common part of life as a day laborer. Unfortunately, very little is understood about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day-labor markets. Drawing on more than five years of mixed-methods research in the San Diego Metropolitan Area (SDMA), this paper takes two important steps toward a spatial understanding of day-labor hiring sites. First, it demonstrates that informal hiring sites are established in locations that maximize laborers’ chances of finding employment. Second, it establishes a geo-spatial typology of hiring sites for the SDMA that can be used to better tailor day-labor support efforts and policy to site-level context.  相似文献   
89.
The expansion of Choctawhatchee sand pine (Pinus clausa) into longleaf pine forests (Pinus palustris) has been widespread on the Florida Panhandle since the early 1900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population-level processes of this sand pine invasion. Expansion of sand pine started by 1920, but rapidly increased in the 1940s. Population establishment and growth in invasive stands has been rapid, with establishment of many sand pine pioneer individuals followed by rapid infilling as these individuals reached reproductive maturity. Both noninvasive and invasive stands had numerous sand pine seedlings and saplings. Sand pine will likely persist in these communities in the near future. Analyses of hemispherical canopy photographs and regeneration patterns illustrate the ability of sand pine to establish under a variety of light conditions. Radial growth analysis of incremental tree cores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episodic wind disturbances in maintaining these sand pine populations. [Key words: sand pine, longleaf pine, Pinus clausa, Florida, pine invasion, Pinus palustris.]  相似文献   
90.
利用中国东北地区1981—2018年16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资料, 定义了中国东北地区秋冬季霾日指数, 分析了年际尺度上该地区霾日数与同期大气环流异常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 中国东北地区秋冬季霾日指数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 欧亚—太平洋遥相关型(Eurasia-Pacific Teleconnection Pattern, EUP)负位相、东亚大槽偏弱等大气环流异常配置导致中国东北地区秋冬季霾的发生频次增加。巴伦支海与喀拉海北部海域是影响中国东北地区秋冬季霾日年际变化的海冰关键区, 该区域海冰面积与霾日数呈显著负相关, 北极海冰通过改变大气环流间接影响中国东北地区秋冬季霾日发生频次, 当北极海冰异常偏少时, 东亚冬季风偏弱, 近地面风速偏低, 环境湿度偏高, 中国东北地区受东北亚异常反气旋西侧的异常偏南风控制, 且受“EUP”负位相模态影响, 东亚大槽减弱, 有利于大气污染物和水汽向中国东北地区输送, 该地区秋冬季霾的发生频次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