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37篇
  免费   1059篇
  国内免费   1069篇
地球科学   9165篇
  2024年   83篇
  2023年   287篇
  2022年   313篇
  2021年   442篇
  2020年   303篇
  2019年   364篇
  2018年   265篇
  2017年   282篇
  2016年   277篇
  2015年   337篇
  2014年   523篇
  2013年   412篇
  2012年   460篇
  2011年   419篇
  2010年   424篇
  2009年   465篇
  2008年   425篇
  2007年   421篇
  2006年   310篇
  2005年   326篇
  2004年   291篇
  2003年   292篇
  2002年   220篇
  2001年   233篇
  2000年   166篇
  1999年   161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基于RSEI模型的石家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石家庄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有重要意义.故选取2001-2018年之间5个时间点的Landsat TM和Landsat-8 OLI影像,通过提取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4项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得到遥感生态指数RSEI,从而对石家庄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8年,石家庄RSEI指数略有上升;研究区大部分区域为RSEI等级为良和优的地区,占比从73.31%提高到了77.72%,变好的区域集中于石家庄西部山地地区;石家庄RSEI和NDVI、NDSI关系相较于WET、LST更为密切.石家庄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较好,应继续增加绿化面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92.
为精准识别贫困山区农居房屋结构现状完好程度,本文开展略阳县境内41894栋农居房屋抗震现状实地调查,搜集整理域内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强度,统计分析域内各行政镇(办)经济水平、农居房屋抗震结构类型和震害等级,预测震害矩阵,计算平均震害指数,并评价抗震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域内农居房屋抗震结构类型包括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域内农居房屋在VI度地震作用下基本完好的比例为74.04%,在VII度地震作用下发生轻微破坏以下震害等级的比例为83.45%,在VIII度地震作用下发生中等破坏以下震害等级的比例为85.46%;域内农居房屋在地震烈度为VI、VII、VIII、IX、X度时的平均震害指数分别为0.13、0.23、0.32、0.49、0.71,抗震性能较差,不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相似文献   
993.
NOAA卫星沙尘暴光谱特征分析及信息提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郭铌  倾继祖 《高原气象》2004,23(5):643-647,i001,i002
通过对2000—2002年多次沙尘暴过程NOAA卫星AVHRR资料的分析,研究了沙尘、云、沙漠、戈壁、积雪、裸地、植被等不同目标物的光谱特性,发现沙尘暴在AVHRR-2中各通道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1,2通道中沙尘的反射率较高(介于云和沙漠之间);4,5通道的亮温低于晴空地表高于云;在3通道中沙尘表现的很独特,其亮度温度为所有研究目标物中最高的,表明通道3包含较多的沙尘信息,AVHRR-3取代AVHRR-2后对监测沙尘有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定量提取沙尘信息的两种沙尘判识指数,并利用沙尘判识指数成功地提取多次沙尘暴过程的沙尘信息。结果表明:利用多通道组合沙尘判识指数能够对沙尘信息进行有效提取。  相似文献   
994.
根据青藏高原东北侧9个代表站1951—2000年历年7月的降水量资料,确定了5个多、少雨年。再用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分别求出850,700,600,500,200,100,70,50和30hPa共计9个层次上多、少雨年份7月月平均合成位势高度场。计算了500hPa合成高度场与其余各个层次合成高度场流型的相似性度量以及各个层次的东亚北风指数。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1300hPa层次上高原东北侧“西正东负”少雨流型的特征在850~70hPa整层大气中仍然存在。同时.7月少雨流型与平流层低层70,50hPa前期环流特征之间也存在联系,这些结果可供西北干旱形成研究和干旱预测业务参考。  相似文献   
995.
西北地区东部冰雹云的卫星光谱特征和遥感监测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杰  张强  康凤琴  何金梅 《高原气象》2004,23(6):743-748
根据气象台站的冰雹观测记录,针对冰雹灾害多发的西北地区东部,选取2001—2004年间14次NOAA卫星过境的AVHRR资料,共88个样本数,对冰雹云和其他云的光谱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雹云的热红外亮度温度的变化基本在245K以下,中红外波段反射率相对较低,基本变化在0.4及以下范围,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反射率>0.6。冰雹产生的两个重要条件是高的云光学厚度和大的云粒子有效半径共同发生的区域;西北地区冰雹发生的云顶高度基本在4.5~7km之间。根据雹云的光谱特征,确定雹暴指数及其模型阈值>0.35的冰雹监测方法,多普勒雷达回波和气象站观测结果说明,雹暴指数等多参数结合判别冰雹云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96.
复杂地貌形态多比例尺表达的二维小波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纪桃  王桥 《遥感学报》2003,7(2):93-97
针对复杂地貌形态的多比例尺表达中的等高线容易相交、地性特征描述困难和表达过程缺乏自适应等难题,提出了基于小波理论的复杂地貌形态的多比例尺表达模型,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7.
贝塞尔曲线在虚拟森林景观单树几何模型构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虚拟景观模型的生成,需要对实际景观进行抽象和简化。树几何模型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是构成虚拟森林景观的两大要素。而树几何模型的构建又是林业GIS三维可视化的基础。在树几何建模中,树干及树枝形状的可视化表达具有突出意义。由于实际树种的复杂性,在计算机中建树模型,通常采用基于过程建模的方式,而这将面临用户如何对模型进行交互式控制的问题:参数太少,不足以描述树形态特征,而参数太多,则模型难以生成和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进贝塞尔(Bezier)曲线这种基于控制点的自由曲线来描述树木中的树干以及树枝形状,利用对曲线控制点的变动来控制曲线的形状,进而生成形态各异的树形状,对此,我们基于ActiveX技术生成Bezier曲线控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表示多种形状的树干与树枝,具有操作简捷、计算速度快,可视化效果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998.
在收集处理了了1981~1994年连续504旬的由NOAA AVHRR第1、2通道的反射率计算得的NDVI时间系列数据,以及1980~1994年全国102个固定农气观测站的旬土壤湿度资料(-20cm)和相应测站的田间持水量资料基础上,分析了全国NDVI及植被状态指数VCI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NDVI值随季节(旬)分别表现为“双峰型”和“单峰型”的变化,在第17~27旬之间达到极大值,并与作物生长有关,VCI的变化与NDVI的变化呈相反趋势;对资料因站点的分布和密度以及时序位相等差异可能影响资料代表性的探讨认为:因旱情发展有一个过程,故NDVI、SHI的时空特性应该不会影响其分析结果的代表性。综合分析了资料的时空代表性,为干旱遥感监测模型的建立作准备。  相似文献   
999.
西部干旱区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以1982~2000年NQAA气象卫星数据为基本信息源,在AIRC/INFO支持下,将遥感影像进行分区切割,按海拔进行分类,通过对景观优势度指数、斑块密度、边缘密度和分维数等指数的计算,对西部干旱区近20年以来的景观动态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各类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异较大,沙漠、戈壁无植被区景观类型在本区生态景观中优势度最大,占支配地位,绿洲作为斑块镶嵌于其上;近20年,平原地区的中覆盖度草地和高覆盖度草地在研究区所占的百分比呈明显下降趋势,而绿洲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表明这两类植被有相互转换的关系;平原丘陵区的自然景观斑块分维数在增长,绿洲景观类型斑块的分维值在减小,斑块形状趋于规则化。西部干旱区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已成为本地区生态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00.
国家风景名胜区景观遗产的三维培育研究--以青海湖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风景名胜区以其自然与人文美成为旅游与研究的热点。将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景观遗产划分为自然景观遗产、物质性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及口头文化遗产三维,并且探讨了景观遗产的培育理念。以青海湖国家风景名胜区为例,实证研究了其自然景观遗产的培育、物质性历史文化遗产的培育、非物质及口头文化遗产的培育。最后讨论了三个问题:对资源的重新认识、实证对其他案例的借鉴、三维培育模式的提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