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45篇
  免费   243篇
  国内免费   68篇
医药卫生   7056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84篇
  2021年   255篇
  2020年   234篇
  2019年   268篇
  2018年   284篇
  2017年   249篇
  2016年   192篇
  2015年   188篇
  2014年   490篇
  2013年   373篇
  2012年   330篇
  2011年   317篇
  2010年   295篇
  2009年   335篇
  2008年   325篇
  2007年   303篇
  2006年   266篇
  2005年   227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126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119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62篇
  1984年   57篇
  1983年   35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39篇
  1980年   38篇
  1979年   33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20篇
  1976年   20篇
  1975年   10篇
  1973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Authors describe a case of traumatic pseudoaneurysm of cavernous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n a young male who presented with complaints of progressive decrease in vision, inability to move the eye, and delayed epistaxis 8 months after the head injury sustained during a motor vehicle accident. The presence of optic atrophy and epistaxis in the setting of head trauma alerted the authors to look for this potentially life-threatening condition. Timely intervention in the form of endovascular coil occlusion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was performed and the epistaxis stopped without any ischaemic or thromboembolic sequaelae.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比较在三维影像选取双侧耳点和双侧眶下点构建的不同水平面之间差异,分析不同水平面对双侧耳点和双侧眶下点位置的影响,为颅面部三维头影测量水平参考平面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2名正畸治疗前面部基本对称患者(颏下点离正中矢状面≤2 mm), 获取DICOM格式的大视野锥形束CT数据并导入到Dolphin软件,将鼻根点、蝶鞍点和枢椎齿突最高点构建正中矢状面,测量双侧耳点和双侧眶下点中随机三点构建的4种水平参考平面。分别定义为,平面1:水平面由右侧耳点和双侧眶下点构成;平面2:水平面由左侧耳点和双侧眶下点构成;平面3:水平面由双侧耳点与右侧眶下点构成;平面4:水平面由双侧耳点与左侧眶点构成。记录4个平面在三维空间当中的俯仰角、侧偏角和横滚角。间隔两周,一位研究者进行两次测量。计算组间相关系数(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比较两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检验测量者自身的可靠性,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组内4个平面之间的差异,按年龄分为13~17岁组和≥18岁组。以枢椎齿突最高点为原点计算双侧耳点和双侧眶下点位置,应用圆周长公式分析头部转动对双侧耳点和双侧眶下点的影响。结果: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三点构建的4种平面之间俯仰角、侧偏角和横滚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96、0.314、0.341)。头位转动对双侧耳点和双侧眶下点的影响分析结果为:1°俯仰角变化产生耳点约0.5 mm、眶下点约1.6 mm的变化;1°侧偏角变化产生耳点约1.1 mm、眶下点约1.5 mm的变化;1°横滚角变化产生耳点约1.2 mm、眶下点约0.7 mm的变化。结论:对于面部基本对称个体,应用三维头颅影像对双侧耳点和双侧眶下点中随机选取三个点构建的4种水平面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双侧眶下点和右侧耳点构建的水平面可能最适合临床使用;头部不同方向的转动使双侧耳点和双侧眶下点产生不同位置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评价光子治疗仪Carnation-11红光疗法在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引起的放射性皮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首次住院治疗头颈部肿瘤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放疗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日常护理(健康宣教、皮肤自我护理、皮肤防护剂等),实验组在放疗治疗期间除常规日常护理,增加光子治疗仪红光疗法,2次/d,10 min/次,持续至放疗结束.每天评估患者疼痛及皮肤情况,两组皮肤疼痛及皮炎分度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完成放疗,实验组与对照组放射性皮肤炎反应程度比较,统计量U=4.79,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主要以0~2级放射性皮肤炎为主,对照组主要以2~3级放射性皮炎为主.用卡方检验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口腔疼痛情况进行组间差异比较显示,第2、3、4周的疼痛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口腔疼痛情况经组内比较,其卡方检验结果分别为(x2=65.083、27.091),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各组内随着时间延长,疼痛发生情况有所加重.结论 光子治疗仪在治疗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中的应用能明显改善患者放射性皮炎,缩短了愈合时间,提高了临床疗效,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和痛苦.  相似文献   
994.
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变化。方法:用双抗体夹心法对60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60例良性肿瘤患者以及5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sIL-2R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组血清sIL-2R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良性肿瘤患者组血清sIL-2R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中高sIL-2R水平可能与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发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5.
颈部哨位淋巴结是头颈部鳞癌最早发生转移的淋巴结,其所在位置及有无转移或微转移,是决定是否行区域性颈淋巴清扫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哨位淋巴结阴性的cN0患者,为减少过度治疗,精确定位哨位淋巴结十分重要。目前多采用示踪法检测哨位淋巴结,本文就其判断cN0头颈鳞癌隐匿性转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6.
李平  张琼文 《西部医学》2021,32(9):1249-1253+1257
【摘要】 临床上,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的标准治疗方式依赖于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然而患者中位生存期仅6~10个月。因此,提高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的疗效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以PD-1/PD-L1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为不可治愈的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各种免疫治疗与化疗、靶向治疗的联合疗法、过继性细胞治疗等免疫疗法逐渐成为未来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本文就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最新的免疫治疗临床研究进展予以评述,并对潜在的免疫治疗生物标记物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护士长持续质量改进(CQI)培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翻转式课堂模式,以FOCUS-PDCA模式为例,开展护士长CQI培训,培训后通过问卷调查,评估培训效果。结果:护士长CQI工具与方法熟悉度有显著上升(P<0.05),评价教学满意度为(32.27±3.03)。结论:基于翻转式课堂培训能有效促进护士长掌握并使用CQI方法与工具,为CQI培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999.
《Cancer radiothérapie》2016,20(1):18-23
PurposeOptimal timing of neck dissection remains debated in the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locoregionally advance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Patients and methodsThe files of 63 patients with radiographic evidence of bulky or necrotic nodal metastases treated by up-front neck dissection and definitive radiotherapy between 2000 and 2012 at two institution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ResultsThe primary site was oropharyngeal, hypopharyngeal or laryngeal in 63%, 21% and 13% cases, respectively. Overall, 83% of the tumours were staged pN2b or more. Extracapsular spread was found in 48 cases (77%). After a 48-month median follow-up, the 3-year locoregional control and overall survival were 88% and 68%, respectively. Only one isolated failure occurred in the dissected neck.ConclusionThis combination therapy provides a good locoregional tumour control. It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n option in laryngeal, hypopharyngeal or oroph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with bulky or necrotic nodal metastases at presentation.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