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8篇
  免费   193篇
  国内免费   21篇
医药卫生   5132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36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290篇
  2013年   247篇
  2012年   320篇
  2011年   279篇
  2010年   337篇
  2009年   303篇
  2008年   413篇
  2007年   270篇
  2006年   281篇
  2005年   265篇
  2004年   211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赤艺  程为平  温伟 《陕西中医》2020,(10):1507-1509
探究中医针刺及方药对痴呆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通过研究各学者对于痴呆机制、症候特点及治疗的临床经验,认为痴呆病机可以从气血津液探究,早期病起气病,从虚实认识,进而进展血分,气滞血瘀,气血亏虚之症。而津液发病者实证多为痰浊,虚症多是津液(精血)之不足,导致脑髓失养而发病。从经络发病认识,多与督脉、少阳、少阴及太阴经相关,盖因经络气血不畅,脑脉不通,或是经络气血不足,髓海失养,并结合经络脏腑理论,深层次探究经络对痴呆发病的影响。治则上从三因而论,作到个体化的治疗。针灸取穴可取头针、体针或是配合中药治疗,达到气血平衡,阴阳调和。故总结发现针刺方药对于老年血管性痴呆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992.
王斌  陈燕荔  潘玥  陈波  王琮  潘战宇  郭义 《河南中医》2020,40(2):193-195
人体胸腹部属阴,足阳明胃经为三阳中阳气最盛之经,其循行于胸腹部,既可充养阳经,又可固护阴经,有平衡阴阳之意。胃经为阳,冲脉为阴,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胸腹部可能也与平衡冲脉之阴有关。胃的盛衰影响五脏,胃既可以充养人体的气血,又可以调节人体的经脉,足阳明胃经气血旺盛,循行于阴盛的胸腹部,起到调节人体气血经脉的作用,同时也濡养全身经络脏腑的气血。胃虽然为阳土,但其实有母寓之阴,其脉既循行于属阳的区域,又循行于属阴的区域,体现了胃阳中寓阴的特征。足阳明胃经向里循行至胸腹部与太阴相接,使太阴经气得开,衔接了开合枢。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胸腹部,揭示了人体脏腑经络之间阴阳互根,五脏相关,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关系。  相似文献   
993.
胃食管反流病为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治疗存在诸多难点。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然而由于脾胃病的专科特性,传统八纲辨证已不能完全适应脾胃病临床辨治需求。脾胃病辨证"新八纲"即"脏腑、虚实、气血、寒热",是基于董建华院士"通降论"学术思想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创建而来。其以辨脾胃脏腑、气血为中心,结合寒热、虚实的发病特点和机体状态,是对传统八纲辨证的进一步细化,是"通降论"之理的具体落实,为脾胃病的诊疗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学指导。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上,以"通降论"为理论指导、"新八纲"为辨治纲要,通过辨脏腑以明确发病病位,辨虚实以明确病证特性,辨气血以明确在气在血,辨寒热以明确机体状态,基于此指导遣方用药,临床疗效显著。本文将基于"新八纲"理论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临证思路和具体应用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94.
995.
以宗气为切入点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困难撤机的中医病机及诊疗思路。根据五脏相关学说,认为困难撤机与宗气密切 相关,宗气不足、肺脾肾虚损为其核心病机,宗气痹阻、气血失和为中心环节;治疗可采用四君子汤、补肺汤、参苓白术 散等补益宗气,以补中益气汤、升陷汤、举元煎等升阳举陷,同时应注意调和气血,并根据五脏之虚实加以辨证调护,以 期提高脱机成功率。基于宗气与五脏相关学说探讨中医辅助治疗困难撤机可为困难撤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观察八珍汤加味治疗气血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12月我院门诊收治的30例气血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进行耳穴治疗及生活方式指导,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辨证使用八珍汤加味治疗。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FS-14评分,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14/1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6.7%(7/15),P0.05。治疗组FS-14评分估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八珍汤加味治疗气血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7.
肾性贫血(RA)在慢性肾脏病末期最为常见,且严重妨碍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病情恢复。其属于中医“血虚”“虚劳”等范畴。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肺脏具有造血能力,亦可修复骨髓造血功能,即肺可生血。现从气、津、精与血的关系及肺肾阴阳互资角度论述肺生血,并进一步阐述RA病机为:肺气亏虚,无力化生血液;肺阴不足,不可生津及下滋肾精;肾阳不足,无力温煦肺阳。治疗上予以补肺益气生血,滋肺生津、益肾填精,温肾助阳化血,临床上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98.
魏文著  阮永队  宁晓军 《河南中医》2009,29(10):991-992
目的:观察温阳益肾健脑方合“靳三针”治疗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①中药治疗:以温阳益肾健脑方为主辨证加减治疗,日1剂,30d为1个疗程。②针灸治疗:以“靳三针”为主辩证加减治疗,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③西医治疗:采用对症治疗,不应用脑细胞活化剂。结果:显效4例,有效10例,改善4例,无效3例。结论:温阳益肾健脑方合“靳三针”治疗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99.
妇人以血为主,治疗妇科疾病尤其应重视肝脾肾三脏,从肾、从脾、从肝论治。以健脾为主,兼以补肾疏肝为原则,临床治疗月经病可以收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00.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湿浊毒邪滞留血中,不得泄利,每因劳倦过度、七情内伤,或酗酒食伤,或关节外伤,或复感风寒,致气血运行受阻,遂使滓液煎熬成痰,瘀滞络道,致关节红肿疼痛。久之,痰瘀浊毒附骨,出现痛风结节。流注脏腑,脾肾功能失调,脾肾阳虚,浊毒内蕴发为石淋、关格。痰浊瘀腐则见溃流脂浊,痰瘀胶固可致僵肿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