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工业技术   47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虚拟计算环境中的多机群协同调度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虚拟计算环境的核心机理,提出由自主调度单元、域调度共同体、元调度执行体为核心的多机群协同系统框架.剖析多机群任务并发运行性能模型,设计了多机群协同调度算法框架,提出最大空闲节点优先、最小网络拥塞优先、最小异构因子优先与最小异构空闲节点优先4种启发式资源选择策略.实验验证了协同调度模型与算法在任务集完成时间与系统平均利用率的测度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桥塞与分簇射孔联作工艺的基本原理和特点,重点阐述了该联作工艺配套的相关技术,包括封堵压裂桥塞、分簇射孔器、多级点火控制技术、泵送作业控制以及井口电缆防喷技术和泵送作业可视化辅助软件等。通过近年来在川渝地区各页岩气区块近200井次、4 000余段的泵送桥塞与分簇射孔作业,表明了该项工艺及配套技术已趋近成熟,具有很高的安全性、适用性和经济时效性。结合近年的实际作业情况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针对睡眠分期中样本不平衡问题,提出以最短路径为指标选取最优数据进行数据生成的思想,增加少数类样本的数量.基于Border-SMOTE算法,提出改进的iBorder-SMOTE睡眠数据生成算法.用密度峰值聚类算法确定待生成数据的簇类别区域,采用中心最短路径选取最优数据点进行数据生成,使用异变扰动方法对生成数据进行修正,保...  相似文献   
14.
We examine a cyclic scheduling problem of sequentially connected cluster tools with a single input and output module, which includes multi-cluster tools and linear cluster tools. Every component tool has a dual-armed robot, and chambers are parallelised for a long process step. An intermediate buffer between each pair of adjacent component tools has a limited capacity, and all processed wafers should return to the input and output module. To examine the scheduling problem, we first compute workloads of the process steps and robots to obtain a lower bound on the tool cycle time. We then identify a rule of assigning the chambers to the process steps that makes the tool cycle time independent of the order of using the parallel chambers. We also propose a simple robot task sequence which is modified from the well-known swap sequence for each component tool. We prove that the modified swap sequence is optimal when one of the process steps, not a robot, is the bottleneck. We also present a scheduling strategy which controls robot task timings to deal with interference of wafer flows between each pair of adjacent component tools. Finally, we perform numerical experiments to show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sequence.  相似文献   
15.
非常规油气藏体积改造技术——内涵、优化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系统阐述了体积改造技术的基本内涵、优化设计及实现方法。其内涵包括5个方面:①可"打碎"储集层,形成复杂缝网,"创造"人造渗透率;②裂缝起裂不是单一张开型破坏,而是剪切破坏及错断和滑移等;③"突破"传统压裂裂缝渗流理论模式,大幅度缩短流体有效渗流距离;④适用于较高脆性岩层的改造;⑤采用"分段多簇射孔"。分析表明:流体穿过100 m渗透率为0.000 001×10 3μm2的基质向裂缝渗流需要的时间超过100×104a,只有体积改造形成裂缝网络才能使流体从基质向裂缝实现"最短距离"渗流。簇间距优化、非均匀布段(簇)、优化支撑剂铺置模式等是实现体积改造的关键理念;加密分簇技术、多次停泵注入模式及多次端部脱砂压裂技术是低脆性指数地层实现体积改造的技术关键。体积改造技术在致密砂岩(油、气)、火山岩、碳酸盐岩的改造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利用多层多分支井技术对储集层实施"立体式"体积改造是高效开发非常规油气藏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多簇宽带无线信道模型,提出了一种用于自适应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的信道预测方法。利用无线传播环境中多径成簇到达的特征,将信道预测过程分成学习、估计和预测三个阶段,在通信开始阶段,通过发送大量导频得到簇的个数和时延参数,在通信过程中,根据簇参数对导频个数和图案进行自适应调整,结合自回归方法,预测未来信道变化。本方法可以降低导频使用量,提高系统频谱利用效率,其预测性能通过蒙特卡洛仿真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7.
高效脉冲式加砂压裂技术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致密砂岩气藏的深入开发,压后气井稳产时间短、产量递减快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对人工裂缝有效穿透率及导流能力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脉冲式加砂压裂技术引入缝内非连续多层铺砂理念,通过可高频切换的脉冲混砂车、密集多簇射孔技术及特殊纤维材料,确保支撑剂段塞的流动稳定性并最终在裂缝内部形成非均匀铺置砂柱与沟槽,从而使得裂缝导流能力相对常规均匀铺砂提升几个数量级。室内工程模拟评价及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压前储层评价、脉冲时间设计、可降解纤维及配套设备的优化是脉冲式加砂压裂工艺成功的关键;与常规压裂相比,其压后产量得以大幅提升,同时还可降低支撑剂用量和减少砂堵风险。在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桃7区块首次完成了3井6层次自主化脉冲式加砂压裂技术先导性试验,其平均支撑剂用量降低了28.3%,平均加砂强度降低了21.88%,压后平均日产气量提高了26.8%。结论认为:该项技术为我国致密砂岩气藏提供了一种高效、环保的储层改造工艺选择。  相似文献   
18.
BWDSP100是一款采用超长指令字(VLIW)和单指令多数据流(SIMD)架构的针对高性能计算领域而设计的32位静态标量数字信号处理器,其指令级并行(ILP)主要是通过其特殊的分簇体系结构和SIMD指令来实现,然而现有的编译框架无法对这些特殊的SIMD指令提供支持。由于BWDSP100拥有丰富的SIMD向量化资源,且其所运用的雷达数字信号处理领域对程序的性能要求极高,因此针对BWDSP100结构的特点,在传统Open64编译器中SIMD编译优化框架的基础上提出并实现了一种支持单双字模式选择的SIMD编译优化算法,通过该算法可以显著提高一些在DSP上有着广泛运用计算密集型程序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与优化前相比,该算法方案在BWDSP编译器上的实现能够平均取得5.66的加速比。  相似文献   
19.
张清贵 《焊管》2019,42(6):32-37
针对水平井压裂时经常遇到的砂堵现象,通过研究连续油管内压力损耗原理,建立了连续管摩阻计算模型,参考模型计算结果优选连续管,完善地面设备配置,形成一套连续油管水平井多簇滑套解堵工艺。利用该工艺可以在不起下井内管柱的情况下,实现油管或套管内解堵施工,工序简单有效,作业效率高,同时可有效避免因堵塞压力的突然释放带来的井控风险。该作业技术经吉林油田红平57-**井现场试验,成功实现解堵施工,为实现后续压裂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0.
在由多计算机机群构成的网格环境下,为了实现数据并行型计算,提出了一个基于多智能体机制的网格开发模型.给出了由多计算机机群组成的网格、逻辑计算机机群、数据并行型计算和一系列Agent的定义.利用管理智能体、独立计算智能体、协同计算智能体以及协同计算组之间的协同计算机制来实现数据并行型计算.描述了网格计算过程.实践表明,该模型有效地适应了多机群网格环境的异构性、动态性等特性,提高了计算资源的利用率.该模型适合于基于网格的并行型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