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927篇
  免费   8058篇
  国内免费   6396篇
工业技术   117381篇
  2024年   227篇
  2023年   1391篇
  2022年   1951篇
  2021年   3822篇
  2020年   2703篇
  2019年   2668篇
  2018年   2406篇
  2017年   3029篇
  2016年   3375篇
  2015年   3471篇
  2014年   4896篇
  2013年   5761篇
  2012年   5989篇
  2011年   7131篇
  2010年   5877篇
  2009年   6683篇
  2008年   6430篇
  2007年   7003篇
  2006年   6711篇
  2005年   5561篇
  2004年   4852篇
  2003年   4616篇
  2002年   3828篇
  2001年   3049篇
  2000年   2669篇
  1999年   2107篇
  1998年   1535篇
  1997年   1215篇
  1996年   1126篇
  1995年   1101篇
  1994年   946篇
  1993年   813篇
  1992年   639篇
  1991年   390篇
  1990年   251篇
  1989年   246篇
  1988年   168篇
  1987年   116篇
  1986年   114篇
  1985年   86篇
  1984年   73篇
  1983年   47篇
  1982年   50篇
  1981年   57篇
  1980年   29篇
  1979年   23篇
  1978年   23篇
  1977年   20篇
  1976年   26篇
  1975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交直流混合电网的实时仿真既要考虑电力电子设备的开关特性,又要保证适应较大的电网规模,在实际工程中面临诸多困难.给子网络赋予动态可变的关注标志,对关注子网络采用存储压力小的节点消去法,对非关注子网络采用计算量少的线性组合法,从而保证骨架型节点电压法的实用性.在Xilinx公司的Virtex-7 FPGA VC709开发板中,采用无缝的并行化仿真计算程序对接方式和灵活的结构参数查询方法解决了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资源的紧缺问题,设计了一种关注区可变的实时数字仿真平台.以典型的交直流混合电网为例,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与所研发平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82.
为提升有功功率分配精度和降低线路损耗,研究了一种孤岛微电网分布式有功-电压(P-V)协调控制策略.重点提出了考虑线损系数及节点电压优化量的有功分配因子设计方法,并研究了基于有功分配因子一致原则的功率分配方法.采用分布式稀疏通信网络进行信息交互,利用一致性算法得到二级控制所需的有功分配因子平均估计值和系统平均电压估计值,产生综合电压优化量完成下垂控制优化,实现孤岛微电网分布式P-V协调控制.该策略可有效兼顾线路损耗降低以及有功功率分配精度提升,控制各节点电压在合理范围内,并调节系统平均电压至额定值.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83.
为了解决多子微电网型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功率分配以及交流子微电网母线电压偏差大的问题,提出一种灵活功率控制与电压抑制策略.首先分别推导了单个交流子微电网频率、直流子微电网电压与公共直流母线电压的关系,然后分析多个交直流子微电网之间的频率与电压关系,并利用此关系对交直流子微电网中储能单元的下垂控制进行改进,实现整个系统的功率互助及分配.另外,对双向AC/DC变换器电流内环控制进行改进,利用扩张状态观测器对扰动电流进行跟踪,并将跟踪得到的扰动电流引入双向AC/DC变换器电流内环中进行补偿消除,以抑制交流子微电网的电压波动.最后,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中建立多子微电网型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控制方法可以实现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中子微电网间的功率互助,较好地维持交流子微电网母线电压和频率、直流子微电网电压与公共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  相似文献   
984.
采用简单的机械球磨混合法制得NCM@LMFP/C(LiNi0.6 Co0.2 Mn0.2 O2@LiMn0.6 Fe0.4 PO4/C)复合正极材料,系统地研究了NCM与LMFP/C复合比例(9∶1,8∶2,7∶3,6∶4,5∶5)对材料电化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复合正极材料的结构与形貌进行表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NCM与LMFP/C复合比例小于8∶2时,亚微米级LMFP/C出现富集、团聚,将NCM包埋其中.当NCM与LMFP/C复合比例为8∶2时,LMFP/C均匀地包覆在NCM颗粒表面或填充于其颗粒空隙中,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最优、热稳定性良好:电流为0.1 C和1 C时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80.1和165.0 mAh/g,均高于理论测算容量(178.9和164.3 mAh/g);循环80周后容量保持率为95.7%,优于NCM(94.9%);复合正极材料热失控温度相比于NCM提高了25℃且放热量更低.  相似文献   
985.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nterfacial structure in hot-wall CVD TiN/κ-Al2O3 multilayer coatings using both HREM and DFT modeling. Two multilayers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es of the TiN layers (50 and 600 nm) separating the κ-Al2O3 layers are analyzed. The general microstructure of the two multilayers is relatively similar. The TiN layer in the thicker TiN/κ-Al2O3 coating is thick enough to be several TiN grains high. This means that epitaxial columns, which are often found in the thinner TiN/κ-Al2O3 coatings, are not present. However, the orientation relationships at the TiN/κ-Al2O3 interfaces are the same in both multilayers. The HREM investigations show that κ-Al2O3 (001) planes can grow directly on flat (111) TiN faces, without any other phases or detectable amounts of impurities, such as sulphur, present. Where the TiN layers are more curved, γ-Al2O3 can be grown, at least partly stabilized by the cube-on-cube orient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γ-Al2O3 and the underlying TiN. The DFT calculations show very similar adsorption strengths for an O monolayer positioned on Ti-terminated TiC(111) and TiN(111) surfaces, with preferred adsorption in the fcc site. O adsorption on N-terminated TiN(111) is much weaker, with preferred adsorption in the top site. Calculated elastic-energy contributions yield a higher stability for κ-Al2O3 on TiN(111) than on TiC(111) and a higher stability for κ-Al2O3 than for α-Al2O3 on both TiC and TiN.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observed higher stability of κ-Al2O3 on TiC(111) than on TiN(111) is not due to the lattice mismatch, while the preferred epitaxial growth of κ-Al2O3 over α-Al2O3 can be partly attributed to the mismatch.  相似文献   
986.
简介CAD/CAM/CAE技术,以实例说明CAM技术在模具加工中的关键问题,利用Pro/E获取模具三维模型、实现CAD/CAM系统集成、数控加工等系列过程,从而缩短了模具的设计、制造周期,提高了模具品质.  相似文献   
987.
1 IntroductionRecently the key components in advanced aircraftengines are widely made of nickel-base P/M super-alloy. However, non-metallic inclusions are intro-duced into this material during powder metallurgyprocessing. In industry, although many method…  相似文献   
988.
液压机本体柔性化设计相关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慧  王卫卫 《锻压技术》2004,29(1):44-46
针对液压机本体设计特点,在液压机本体CAD应用系统的开发中,引入了柔性化设计的概念,以Pro/E为建模后台、VB6.0为操作语言,研究了柔性化设计的相关技术,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案,并为以:Pro/E为后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989.
采用粉末冶金技术制备了SiCp/Al复合材料,探讨了SiC颗粒质量分数对SiCp/Al复合材料密度、布氏硬度、微观形貌以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C颗粒表面形成了少量可提高界面结合性的Al4C3化合物。随着SiC质量分数增加,SiCp/Al复合材料的密度没有明显的变化,当SiC质量分数增加至25%时,密度明显下降。SiCp/Al复合材料的布氏硬度随着SiC质量分数的增加呈先增长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SiC质量分数为20%时,材料的硬度最优(HBW 114),平均摩擦系数达到最大值(0.3425),摩擦后试样表面形貌平整且犁沟较浅,SiC颗粒未出现明显剥落。  相似文献   
990.
随着矿井深度的增加,对锚杆支护强韧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应对这一情况,需要研发出更高强度的锚杆钢。利用锚杆钢研究了轧制工艺、冷却工艺与珠光体、铁素体相比例,析出相析出行为及力学性能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中轧后、精轧前采用适当水冷+回复段处理的复合工艺可使晶粒更细小、组织更均匀。对超高强度锚杆钢进行热压缩变形试验,由热模拟试验结果确定相转变温度为Ac1=737 ℃、Ac3=886 ℃。最终筛选出入精轧温度为810 ℃、回复段温度为800 ℃时,可获得的晶粒尺寸达4 μm,珠光体体积分数为66.8%,铁素体体积分数为33.2%,珠光体片层间距达200 nm;另外调整V、Cr、N等析出以提高锚杆钢的强韧性,较低的回复温度有利于细小、弥散、V(C/N)析出相的析出,V(C/N)的析出可进一步改善锚杆钢的力学性能。由该控轧控冷工艺轧制的锚杆钢屈服强度为780 MPa、抗拉强度为930 MPa、硬度为291HV、伸长率为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