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91篇
  免费   1351篇
  国内免费   914篇
医药卫生   2115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59篇
  2022年   284篇
  2021年   536篇
  2020年   520篇
  2019年   480篇
  2018年   462篇
  2017年   442篇
  2016年   598篇
  2015年   609篇
  2014年   996篇
  2013年   773篇
  2012年   861篇
  2011年   1070篇
  2010年   993篇
  2009年   1108篇
  2008年   1167篇
  2007年   1357篇
  2006年   1275篇
  2005年   1084篇
  2004年   983篇
  2003年   859篇
  2002年   784篇
  2001年   763篇
  2000年   592篇
  1999年   426篇
  1998年   381篇
  1997年   334篇
  1996年   228篇
  1995年   176篇
  1994年   168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96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40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p53,p16,PCNA蛋白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p53,p16,PCNA蛋白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对62例食管癌标本进行p53,p16,PCNA蛋白测定。结果62例食管癌中,p53,PCNA蛋白阳性表达均为71.0%(44/62),p16缺失率48.4%(30/62)。p16缺失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P<0.01)。而p53,PCNA蛋白同时表达56.5%(35/62),亦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P<0.01)。结论食管癌p53,PCNA蛋白同时表达及p16缺失可视为危险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32.
CT的分叶征表现在肺内孤立结节影像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CT的分叶征表现在肺内孤立结节影像诊断的价值以及CT多平面重组(MPR)对此征检出的意义。方法观察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137例及良性肺内结节45例,将结节的边缘分为4型。对28例肺癌、22例良性结节行MPR,考察其显示分叶征的作用。引入可能性比值(likelihood ratios,LR)以量化良恶性病变在形态学上存在重叠的表现。结果Ⅰ型边缘结节对良性病变的特异性为83.3%(20/24),敏感性为44.4%(20/45)。Ⅳ型边缘结节对周围型小肺癌的特异性为97.6%(83/85),敏感性为60.7%(83/137)。表明Ⅰ型边缘是良性病变的特点;而Ⅳ型边缘是恶性病变的特征。Ⅳ型边缘的结节恶性病变在MPR重组图像上的检出率为64.3%(18/28),与横断面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叶征对肺内孤立结节的诊断有价值,MPR配合横断面薄层图像有助于提高该征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保肛手术方法治疗低位直肠癌。方法 44例肿块下缘距肛缘5~7cm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对21例采用改良的结肠肛管吻合术(A组)、23例应用吻合器技术的前切除术(B组)进行治疗;并对两组疗效予以对比。结果 A组患者无远端直肠残端肿瘤残留,B组有2例。肿瘤远端直肠切除距离A组平均为(2.81±0.35)cm,B组(1.73±0.42)c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9.083,P<0.001)。A组术后两年均无吻合口复发,B组有4例,B组吻合口复发率明显高于A组(x~2=4.234,P=0.04)。A组术后早期排便功能较差,但均能在半年内改善;B组术后排便功能良好。结论 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下缘距肛缘5~7cm、肿瘤“T”分期为Ⅱ、Ⅲ期、术前指诊肿瘤可推动、肿瘤侵犯肠壁范围不到1周可行保肛手术。应根据患者体型、骨盆宽窄、肿瘤分化程度及其侵犯肠管的周径合理选择改良的结肠肛管吻合术或吻合器技术的前切除术。  相似文献   
34.
荷人卵巢癌严重联合免疫缺陷鼠腹腔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荷人卵巢癌细胞株 SKOV3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 (SCID)动物模型。方法 :SCID鼠腹腔注射人 SKOV3卵巢癌细胞 1× 10 7个 /只 ,饲养在无特定病原体环境中 ,观察其生物学特性。结果 :实验组 3只 SCID小鼠腹腔内均见肿瘤生长 ,并形成以横膈、肠系膜、肝周、腹膜为主的转移灶 ,其中 1只肺部有镜下转移灶。移植后肿瘤细胞在形态、生长、分泌 CA12 5功能方面均与原细胞株保持一致。结论 :建立的荷人 SKOV3卵巢癌 SCID鼠腹腔移植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人卵巢癌腹腔播散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保留盆腔植物神经的直肠癌手术对老年男性患者性功能及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1999~2005年因直肠癌手术的170例老年男性患者分为PANP组(含规范的TME手术方法)和非PANP(TME规范情况不详),对两组术后性功能、排尿功能和局部复发率进行回顾性总结、比较。结果:PANP组性功能与排尿功能明显优于非PANP组,但统计学无显著差异(P<0.05)。而PANP组局部复发率低于非PANP组(P>0.05)。结论:老年直肠癌患者应重视性功能和排尿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36.
女性腹膜原发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琦  石群立  吴波  孟奎  马恒辉  孙桂勤  陆珍凤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17(7):616-619,623,F004
目的:分析12例女性腹膜原发癌(FPCP)(10例浆液癌、1例黏液癌、1例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以引起临床医师重视。方法:复习我院1992至2002年间12例FPCP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收集随访资料,记录大体标本所见,调出全部蜡块重新切片,并行PAS染色及细胞角蛋白(CK)7、CK20、ER、PR、牛血清清蛋白100(S-100)、卵巢癌抗原(CA)125、癌胚抗原(CEA)、CD1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2例患者年龄在32—67(平均48.75)岁,10/11例患者血CA125明显增高。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示阳性者:PAS为7/11,CK7为10/11,CK20为10/11,CD15为11/11,S-100为8/11,CA125为6/11,CEA为6/11,ER为4/11,PR为2/11。黏液性腹膜癌预后极差,其余类型与卵巢原发性上皮癌相似。结论:女性FPCP被认为起源于中肾旁管(Muller管),组织学上与同类型的卵巢癌一致,在排除卵巢原发癌的基础上可作出诊断,免疫组化有助于区分女性FPCP、腹膜间皮瘤和卵巢原发癌。本病预后差。  相似文献   
37.
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治疗肝脏良恶性肿瘤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评价经皮射频(PRFA)治疗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效果、安全性及实用性。方法 应用RF-2000射频仪和10电极LeVeen射频针经皮穿刺治疗肝脏恶性肿瘤114例153个病灶和良性肿瘤13例16个病灶,共计127例169个病灶。B超引导监测,局麻配合全身镇痛处理,对于肿瘤病灶大于2.5cm者进行分层多点叠合毁损,大于5.0cm或多发的恶性肿瘤配合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并发症和生存情况。结果 实施成功率100%,P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并发症发生率6.14%(7/114),均保守治愈,无相关死亡。PRFA治疗肝脏良性肿瘤未遇并发症,病人均健在。114例肝脏恶性肿瘤病人的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14/114)、97.4%(111/114)、74.6%(85/114)、59.4%(41/69)和36.8%(7/19)。结论 PRFA微创、有效、简捷、实用、可重复、相对安全,在肝脏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有重要价值,亦可作为肝脏良性肿瘤的一种选择疗法。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头颈部肿瘤CT灌注与肿瘤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相关性。方法对85例共88个(恶性77个,良性11个)头颈部肿瘤术前行CT灌注检查。采用螺旋CT机自带软件绘制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计算ROI强化峰值(PH)、达峰时间(PT)、平均通过时间(MTT),病灶相对强化峰值(RPH)和灌注量(PF)。其中35例切取与CT灌注靶层面相同的组织切片,行CD34、VEGF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肿瘤CT灌注成像表现与微血管密度(MVD)和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头颈部肿瘤CT灌注成像TDC主要有3种类型,77个恶性肿瘤中53个(68.9%)表现为速升速降型;9个淋巴瘤中6个TDC表现为低平型曲线,与68个其他肿瘤中仅有9个为低平型曲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甲状腺癌呈高灌注,其PF(中位数为82.2ml·min^-1·100g^-1)与淋巴瘤PF(中位数为24.5ml·min^-1·100g^-1)、头颈鳞癌PF(中位数为23.8ml·min^-1·100g^-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1个良性肿瘤的MVD均数为(44.7±3.4)条/高倍视野,24个恶性肿瘤的MVD为(49.6±14.8)条/高倍视野,良恶性肿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恶性肿瘤呈强阳性者15个,弱阳性9个;在良性肿瘤呈强阳性1个,弱阳性10个,VEGF的表达强阳性率在良、恶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MVD(中位数40.0)与PH(中位数26.9)、RPH(中位数14.5)和PF(中位数46.8)有明显相关性(r值分别为0.35、45.49和0.41),VEGF(中位数4.0)表达与MTT(中位数16.7)呈负相关(r=-0.41)。结论CT灌注成像TDC形态对头颈部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MVD、VEGF与CT灌注相关,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肿瘤微循环情况。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探讨胃癌累及胰腺的外科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4年6月~2003年10月手术治疗累及胰腺的胃癌120例。结果本组120例中,根治切除组41例,姑息切除组23例,未切除组56例。根治组41例中经病理证实胰腺有癌细胞浸润者30例,占73.2%,淋巴结转移率为85.4%。其中No10、11淋巴结转移率为73.1%。术后102例得到随访,随访率为85%,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根治切除组为73%、37%、17%,姑息切除组为22%、9%、4%,未切除组为9%、2%、0%。根治切除组1,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姑息性切除组和未切除组(P<0.05),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未切除组(P<0.01),但与姑息性切除组无显著性差异。姑息性切除组和未切除组1、3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但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未切除组(P<0.01)。结论胃癌累及胰腺的根治切除可提高1,3年生存率,选择合适的适应征是关键。姑息切除有助于改善生存质量,对改善预后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