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23篇
医药卫生   7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考察注射用灯盏花素与4种输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25℃温度条件下将注射用灯盏花素分别与5%葡萄糖注射液(5%GS)、10%葡萄糖注射液(10%GS)、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GNS)、0.9%氯化钠注射液(0.9%NS)配伍,于8h内的不同时间点观察其外观,并测定其pH值、含量和不溶性微粒的变化。结果注射用灯盏花素与4种输液在25℃温度条件下配伍后8h内外观、pH值、含量均无明显改变,不溶性微粒的增加数也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结论注射用灯盏花素可与上述4种输液于25℃温度条件下配伍,0-8h内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62.
 目的  评价进行工艺优化后的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0.1 ml分装量)与注射用冷冻干燥无菌粉末用氯化丁基橡胶塞(覆聚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膜)的相容性。方法  完成包装的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于(25±2)℃、相对湿度(60±5)%的条件下保存6个月,对元素杂质、抗氧剂、硬脂酸和棕榈酸、氟化物进行检测,考察胶塞成分是否会向制品中迁移;对制品进行效价、pH、水分、右旋糖酐和蔗糖、氧含量的测定及无菌检查,评价药品质量是否仍然可控。 结果 胶塞中元素杂质、抗氧剂、硬脂酸和棕榈酸、氟化物未见向制品中迁移,制品效价为104~119 IU/瓶,pH为5.94~6.07,水分最大值为2.5%,右旋糖酐和蔗糖含量稳定,氧含量最大值为3.4%,均无菌生长,符合质量标准。结论  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与胶塞相容性良好,胶塞可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63.
六味地黄汤对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卞慧敏  龚婕宁  马健 《中成药》2000,22(11):789-791
目的:研究六味地黄汤及其配伍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采用体外血小板聚集法,利用不同的诱导剂,观察了六味地黄汤及其拆方对血小板聚集率的抑制作用。结果:六味地黄汤全方和三补、三泻方均能抑制腺嘌呤核苷二磷酸(ADP)诱导的体外血小板聚集,对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抑制作用,但用药剂量较大,其中以全方药效最强,三补方次之,三泻方最弱,药物血清也呈现相似的结果。结论:六味地黄汤具有良好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三味补药是其作用的主要成分,三补与三泻配伍具有协同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64.
相同治法不同配伍对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及客观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相同治法不同配伍的中药复方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客观指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病人 96例 ,随机分为血府逐瘀汤原方组 ;精制血府逐瘀组 ;药对配伍组进行药物干预。结果 :①冠心病心绞痛疗效依次为血府逐瘀组 ,精制血府逐瘀组 ,药对组 (P <0 0 5 ) ;血瘀气滞证证候疗效依次为血府逐瘀组 ,精制血府逐瘀组 ,药对组 (P <0 0 5 ) ;②血府逐瘀组全血粘度、血小板粘附、红细胞变形治疗前后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精制血府逐瘀组全血粘度、血小板粘附治疗前后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药对组血小板粘附、血浆粘度治疗前后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③ 3组治疗后一氧化氮均升高 ,治疗前后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3组间比较无差异 ;3组疗后ET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3组疗后CD6 2P、CD4 1均降低 ,血府逐瘀组、精制血府逐瘀组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药对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相同治法 ,不同配伍的中药复方临床疗效及客观指标的改善出现差异 ,理法方药一致时优于理法方药不一致时。  相似文献   
65.
乳酸环丙沙星与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的配伍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平 《华西药学杂志》1997,12(2):131-132
分别在5℃,25℃,37℃下对乳酸环丙沙星与盐酸山莨碱注射液的配伍进行了观察,二者混合液在三种温度下,8h内澄明,pH,含量,紫外吸收光谱和主药含量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6.
北京市医院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宫济武  刘燕明  周航  林东 《北京医学》2007,29(10):615-618
目的 了解北京市输血相容性检测现状,规范输血检测管理,建立室间质评方案,提高检测质量.方法 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参考国外质量评价方案,对ABO血型正反定型和Rh(D)血型测定、受血者和献血者抗体筛检及交叉配血等检测方法建立实验室室间质评;对影响检测质量的标本、检测方法、试剂、操作过程及结果分析等诸多因素进行评估.结果 2003~2005年参加室间质评的单位数量逐年增加,检测质量和管理意识逐步增强.检测方法趋于合理化,操作过程与检测试剂的应用逐渐规范,检测水平逐步提高.结论 开展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有利于发现临床输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不断提高输血科(血库)的检测水平,保证患者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C、c、E、e抗原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在输血相容性中的意义。方法分别采用PCR-SSP基因分型以及血清学方法,对152例样本进行Rh D、C、c、E和e分型,并采用抗人球蛋白法对本地区的输血人群进行抗体筛查和鉴定。结果 C、c、E、e抗原在中国人群中呈多态性分布,而且在RhD阳性和阴性人群中的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在阳性人群中主要以c抗原阴性率62.5%(50/80),E抗原阴性率67.5%(54/80)为多态性的特征;在阴性人群中,C抗原阴性率为59.7%(43/72),c抗原阴性率为2.7%(2/72),E抗原阴性率为93.1%(67/72),e抗原阴性率为0;在检出32例同种抗体中,Rh血型系统26例,占81.25%,其中抗-E 18例、抗-D 5例,抗-cE 2例、抗-c 1例。结论在ABO、RhD同型输血实施后,应着力解决Rh系统其他抗原,特别是E、c抗原随机输注产生免疫性抗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68.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及其分化的神经样细胞与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支架材料的相容性,并探讨两者复合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 (1)在体外,通过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扫描电镜等技术观察BMSCs在PLGA上的生长及分化成神经样细胞的情况;(2)在体内,取右侧坐骨神经损伤的SD大鼠,随即分为4组,分别移植单纯PLGA、BMSCs-PLGA、神经样细胞-PLGA及直接缝合神经,术后斜板试验观察4组动物下肢功能情况;60d后处死大鼠,取神经标本做病理切片.结果 (1)在体外,BMSCs在PLGA上生长良好,与同期培养板里面的细胞比较,吸光度值(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体内,BMSCs及其神经样细胞复合PLGA后能修复损伤的坐骨神经,促进大鼠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术后3周,各组大鼠斜板试验的角度分别是:直接缝合组(38.32 ±5.51)度、单纯PLGA组(40.27 ±2.74)度、BMSCs-PLGA组(45.14±3.43)度、神经样细胞-PLGA组(60.56±4.70)度,且神经样细胞-PLGA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病理切片显示支架与宿主神经组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 BMSCs能诱导分化生成神经样细胞,而PLGA与两者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评价头孢曲松、头孢米诺、头孢哌酮/舒巴坦及阿奇霉素4种抗菌药物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方法将4种抗菌药物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分别配伍,0 h、1 h、4 h观察各自外观与pH值变化,采用HPLC法测定各配伍溶液中主药成分的相对含量变化,观察动物实验注射配伍溶液后变态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头孢曲松、头孢米诺、头孢哌酮/舒巴坦及阿奇霉素4种抗菌药物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配伍4 h内外观无变化、pH值无显著变化(P﹥0.05),相对含量均在98%以上;动物实验未见变态反应发生。结论头孢曲松、头孢米诺、头孢哌酮/舒巴坦及阿奇霉素4种抗菌药物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配伍稳定安全。  相似文献   
70.
当前的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存在教育内容滞后,教育途径重认知、轻实践,教育目的智育化、工具化,制度支持缺失等问题。为此,我们认为医学人文教育应坚持“以生为本、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理念,以思想教育为主导,以心理相容为基础,以制度强化为保障。这一医学人文教育模式既是对当前医学教育疏离社会、疏离人的主体性的时代回应,又是对客体化人文教育模式的超越,充分反映了当代医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医学生人文行为养成与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