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8篇
文化教育   37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李红强  王礼茂 《资源科学》2009,31(10):1647-1653
近些年来,中亚因其丰富油气资源和独特地缘战略地位引发了激烈的大国博弈,揭示和探究中亚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对于理解全球能源格局变化、各国对中亚战略调整和制定中国利用中亚能源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释中亚油气资源及其在全球能源格局中地位的基础上,以中国在中亚能源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力量变化为主线,并结合各国对中亚能源的争夺,对中亚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的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刻画了各演进阶段的地缘政治格局特征和各国对中亚能源的争夺局势,阐释了中国对中亚能源的利用状况以及中国力量在格局演变中的变化.最后,从中亚能源出口国、进口国和输送过境国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对中亚能源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影响,并提出了中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2.
中国区域发展过程的空间多功能利用演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区域空间的多功能利用是应对土地资源短缺、实现区域合理分工的重要途径。土地多功能协调利用是区域空间多功能利用的基础。本文回顾了在近60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对区域土地空间功能的利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综合利用的演变过程:①论述了1949年以来,我国在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下区域空间功能格局的演变过程;②总结了我国土地空间利用从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单一土地利用向工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大的多功能利用演变,从突出生产功能向注重“生产、生态、生活”功能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转变的特征;③对我国各阶段的空间功能格局的区域发展效应进行了评价,指出长期对单一经济功能的追求导致了区域发展过程中对土地其他功能的忽视,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浪费、区域间的恶性竞争和专业化分工的缺失;④指出积极促进区域空间的多功能协调利用是中国在土地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中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3.
改革开放30年企业管理思想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演进,但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和节奏。企业管理思想受到国家工业经济战略布局思路、管理学科建设水平等结构性影响,企业管理思想演进呈现出西方管理思想一元论、中国管理思想丛林化和企业管理现实隔阂化的局面,同时企业管理思想演进一直呈现出科学性、开放性和人本化的路径趋势。  相似文献   
64.
中国古代招魂体辞赋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由开始的招诱灵魂,发展到对人的形体精神同时招诱;由起初的招诱生者,演变到后来的招诱死者。早期的招诱对象和所用的招魂物之间还存在着疏离,后来则变得协调一致;早期的招魂辞是单方面进行呼唤,没有对方的回应,后期招魂辞则出现双方沟通的场面,并且循序渐进,发展的脉络非常清晰。  相似文献   
65.
Principles of evolution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volution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s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evolved systems of folk knowledge and inferential and attributional biases as these relate to academic learning in modern society. Following discussion and illustration of the mechanisms of natural select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human motivational,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evolution, the basic premises and principles of evolution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re outlined. The gist is that the evolved cognitive systems and inferential biases that define folk knowledge are not sufficient for academic learning, but, at the same time, are the foundation from which academic competencies are built. A theoretical frame outlin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folk knowledge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is proposed and implications for motivational issues and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are detailed.  相似文献   
66.
首次全面论述了全世界黄华属(豆科)植物地理。黄华属是豆科少数几个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属之一。对黄华属5组21种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本属4个频度分布中心依次是:东亚地区(8种/3组,其中特有种4种),伊朗-土兰地区(7种/3组,其中特有种3种),落基山地区(7种/2组,均为特有种)及大西洋北美地区(3种/1组,均为特有种)。基于以下事实:在东亚地区存在本属最多的组与种;在此区可以见到黄华属系统发育系列;该属最原始的组种及最进化的组种也在该区出现等,可以认为东亚地区是该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及分化中心。伊朗-土兰地区(中亚东部至喜马拉雅)及落基山地区所含种、组数仅次于东亚地区,而且多倍体现象多发生于这两区,因此可认为是本属的次生分布中心及分化中心。在此二地区,物种分化较活跃且复杂,先后描述了很多新种和变种,也曾进行过较多的归并处理。最近的分子生物学证据不断揭示,在这地区曾被归并的一些分类群存在着较大不同,从而提醒分类学家对年轻区系中物种分化较活跃的类群进行分类处理时,无论是建新分类群还是对某些类群进行归并,应持谨慎态度。作者根据黄华属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形态演化趋势、现有的化石及地质历史资料,推测黄华属植物在中新世之前早已形成,并且在晚第三纪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失去陆地连接之前在两大陆已经存在,很可能是于早第三纪或晚白垩纪在劳亚古陆上起源于一个含羽扇豆生物碱的古槐成员。两大陆分离后,在不同的成种因子的影响下,形成了各自的演化格局:在亚洲,晚第三纪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古地中海消失及第四纪冰川作用引起的旱化、寒化,促进了该属植物的强烈分化;而在北美,第四纪的冰川作用及局部的山体隆起,可能是促进该属植物演化的主要动力。根据黄华属植物的系统演化趋势及原始类群的分布式样分析,东亚地区的中国-日本亚区可能是本属植物的原始类型中心。  相似文献   
67.
通过文献资料的梳理与归纳、类比与分析,从发展脉络、前沿议题与演进趋势三个视角切入阐释"互联网+体育产业"融合研究,以期为我国互联网与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给予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结果显示,自1996年就萌发了互联网与体育产业融合研究的端倪,此后研究视角逐渐拓展,涉及前沿议题主要包括发展前景及策略研究、体育类APP开发与应用研究、"互联网+体育营销"研究、"互联网+体育旅游"研究、"互联网+体育产业各业态"研究,"互联网+运动项目"研究,但仍存在着研究内容结构单一、方法缺乏创新、理论匮乏等问题。今后研究呈现细化研究对象,拓展研究视角;创新研究方法,深化研究内容;借鉴相关学科,丰富研究理论;紧随时代步伐,开拓"互联网+运动项目产业"等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68.
日本现代学校体育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中,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体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系统地回顾和总结现代日本学校体育发展的过程及其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学校体育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探索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9.
动机和创造性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备受研究者关注,但以往研究多基于内部—外部、亲社会—反社会等框架分析动机对创造性的影响。近年来,趋近—回避动机对创造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主题,得到了大量有价值的结论。一方面,与趋近动机相关联的情绪,能够激活趋近动机的外在线索(动作、颜色等),以及个体长期的趋近动机倾向都被发现对创造性有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新近研究证实,当个体认知资源充足且认为有必要在创造性任务上投入努力时,回避动机也能促进创造性。深入探讨回避动机对创造性的影响,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考察长期和情境性作用的交互,整合其他动机分析框架是今后推进趋避动机与创造性关系研究的几个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70.
自图书馆学概念提出以来,已有二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依据不同历史阶段的研究主题,可将其研究对象划分为机构范式、社会学范式、信息范式、知识范式和人文范式五个阶段。不同研究范式反映了各个历史阶段研究热点或主题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每个阶段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演变与发展。总体上,图书馆学研究发生了三次大的转向:一是从技术、经验主义发展到理性主义;二是从静态的客体观演变为动态的过程观;三是从系统的结构主义转向更为本质的认知主义。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演化,近似地遵循人类认知演化模型。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演变的成因,既有学科发展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因素,又有学科内在因素,还有本学科认知主体因素。从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历程看,图书馆及其事业的发展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影响较大,也是其演变发展的主要动因。图3。参考文献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