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文化教育   346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荔枝(Litchi chinensis)是原产我国的特有果树,为无患子科荔枝属植物。荔枝为亚热带常绿乔木,主干粗壮,树型高大,可达20余米,多为圆头形树冠。其叶片为偶数羽状复叶。每一复叶有2~4对小叶。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叶柄较短,叶面革质、浓绿、有光泽,叶背灰白色,侧脉不明显。花多为雌雄异花,也有两性花。在一个花穗中,雌雄花混生。每个花序有小花20~4000朵,每3朵小花组成1个小穗,簇生在花枝上。花序大多由上年生枝梢顶芽及其以下的腋芽抽出,少数花序由老枝或主干上抽出。果实有小瘤状突起,颜色鲜…  相似文献   
62.
63.
陆岩 《职教论坛》2003,(10):40-40
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与茅盾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经典名篇,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对此两篇课文的教学大多得心应手,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不少青年教师也把这两篇课文的教学作为上岗达标或展示才艺的必选篇目,上出了一堂堂好课。时至世纪之交,对这两篇课文的教学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注意的变化,审视这种变化并思考其前因后果,或许能使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本质得出一些新的认识,同时结合对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我们的语文教学观念就能进一步更新。《南州六月荔枝丹》写于1979年,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当时荔枝还是稀罕的物…  相似文献   
64.
65.
陈世明 《兰台世界》2017,(7):100-104
疑义相与析。唐代上供的荔枝产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余文所谓"鲜荔枝在唐玄宗时期绝没有送往过华清池中",是一家之言,即使南方的鲜荔枝没有送到过华清池,杨贵妃也压根没有吃到过鲜荔枝,杜牧依然可以那样写"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是想象的艺术。诗以假想和超乎假想的飞跃来表情达意。空间的飞跃仿佛更能超出事实的速度。考据家不可与论诗。不能用历史的真实求证于艺术的真实。  相似文献   
66.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尤其是一些方案决策类开放性试题。这类题目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做出合理的决策,渗透着经营管理之道。  相似文献   
67.
设计理念:《荔枝》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课文的专题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感情”,要求学生阅读时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特别是要抓住重点语句、段落,多读、多想,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荔枝》反映了母子、祖孙之间的亲情,这种亲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受,教学本课,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使这种情感得到升华,这是“人文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68.
癞鸡     
《教育》2012,(3):60
A先生的邻居是个广州人,勉强能讲点普通话,常常跟A先生谈天。有一次说起——"我们广东有一种Laiji,你吃过没有?""癞鸡?"A先生听都没听见过。这是一种什么鸡呢?"什么样子呢?"他问。原来皮是红的,还有鳞一样的花纹。里面的肉是白的,很嫩。  相似文献   
69.
家乡的荔枝     
我的家乡在东莞市黄江镇的一个小村庄,那里群山环绕,果树成林,是个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的好地方。我的家乡有"荔枝之乡"的美誉。一眼望去,高山上、田野上到处种满了一棵棵高大粗壮的荔枝树。春天,细雨如丝,一棵棵荔枝树正大口大口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荔枝树的叶子长  相似文献   
70.
目前所知许多裂缝基本是由收缩裂、温度裂等所组成的,我们分析各种裂缝的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机理,以进行更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