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77篇
  免费   650篇
  国内免费   187篇
医药卫生   9914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36篇
  2022年   390篇
  2021年   490篇
  2020年   314篇
  2019年   304篇
  2018年   235篇
  2017年   234篇
  2016年   436篇
  2015年   504篇
  2014年   701篇
  2013年   777篇
  2012年   708篇
  2011年   749篇
  2010年   515篇
  2009年   404篇
  2008年   342篇
  2007年   413篇
  2006年   307篇
  2005年   271篇
  2004年   252篇
  2003年   202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10篇
  197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288例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特性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药敏特性.方法: 对288例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样本(NCCLS法)进行细菌培养,K-B纸片法进行药敏测定.结果: 患者痰中共检出病原菌400株,细菌280株,其中G-杆菌147株,占36.75%, G 球菌133株,占33.25%.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最敏感药的是头孢他啶,敏感率均为40%以上,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敏感药的是万古霉素;检出真菌120株,占30%,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结论: 进行病原菌跟踪监测及时的药敏试验,对及时控制老年呼吸道感染,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2.
韦燕玲 《广西医学》2000,22(2):249-251
目的探讨医院各区域内空气消毒效果及监测、培养所需时间.方法对3496份消毒后空气采用"平板暴露法”进行监测.第一组848份采样时平板暴露15min、置35C温箱培养48h,第二组2648份采样平板暴露5min、培养24h.结果第一组检测无菌生长率为2.6%、阳性检出率为97.4%、合格率为83.3%;第二组无菌生长率为l7.5%.阳性检出率为82.5%,合格率为88.4%.结论根据尘粒(1~10μ粒径)自然下降规律和所带细菌受损后修复需要时间,我们认为采用"平板暴露法”监测消毒后空气时以暴露15min培养48h为好.  相似文献   
83.
应用飞行时间质谱仪快速鉴定细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孙宗科  张伟  陈西平 《卫生研究》2004,33(5):552-554
目的 研究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细菌快速鉴定的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 8种细菌 ,比较了不同培养基 (哥伦比亚血琼脂、伊红美兰琼脂、普通营养琼脂 )及培养时间对细菌质谱图的影响。结果 不同的培养基及培养时间会对细菌质谱图产生影响。结论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及培养时间可以提高细菌检测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84.
张静  杨正炎  杨湘霞 《现代预防医学》2004,31(4):505-506,512
目的:了解污水净化处理前后水中浑浊度与CODcr(化学耗氧量)、BOD5(生化需氧量)及粪大肠菌群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于污水净化处理前后,分别取水样测定水中浑浊度与CODcr、BOD5及粪大肠菌群的浓度,并将相同水样测得的浑浊度与CODcr、BOD5及粪大肠菌群的浓度配对作相关分析。结果:污水净化处理前后水中浑浊度高时,CODcr、BOD5及粪大肠菌群的浓度也高,当水中浑浊度低时,CODcr、BOD5及粪大肠菌群的浓度也低,浑浊度与CODcr、BOD5及粪大肠菌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结论:污水净化处理过程中可以通过测定水中浑浊度的高低来间接反映污水净化处理的效果。浑浊度测定方法简单,易于操作,适合于基层单位评价水质净化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85.
医院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医院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趋势 ,为临床用药和控制医院内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统计分析2 0 0 3年 1月至 1 2月间医院病原菌的分离结果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1 1 2 8株 (6 0种 )病原菌中 ,真菌 4 5 3株 ,占 4 0 .1 6 %;革兰阴性菌 4 2 7株 ,占 37.85 %;革兰阳性菌 2 4 8株 ,占 2 1 .99%.医院病原菌依次为白色念珠菌、大肠埃希菌、溶血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及热带念珠菌等。药敏试验结果显示 ,革兰阳性菌存在广泛耐药性 ,其首选药为万古霉素 ;革兰阴性菌对第 3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已在 5 0 %左右 ,有的甚至高达 90 %以上 ,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的首选药为舒普深 ;真菌对益康唑和酮康唑也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 ,其首选药物为制霉菌素和咪康唑。结论 :医院病原菌以真菌为主 ,以白色念珠菌多见。病原菌耐药性广泛 ,临床上应在药敏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 ,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降低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86.
细胞壁缺陷对白喉棒状杆菌Tox基因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旭  王和 《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2):1462-1463
目的探讨细胞壁缺陷对白喉棒状杆菌毒力基因及其表达的影响。方法以非高渗分离培养法诱导并获得产毒性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提取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的染色体DNA,用Tox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分别采用对流免疫电泳(CIEP)和十二烷基磺酸钠-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可溶性代谢产物中的白喉毒素蛋白质。结果白喉棒状杆菌在氨苄青霉素作用下可发生细胞壁缺陷而成为L型,该稳定L型的传代培养物可仍然保留同其亲代细菌型一致的Tox基因及其核苷酸序列;但在其可溶性代谢产物中并未检测到白喉毒素蛋白质。结论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虽然保留了Tox基因但并不能表达白喉毒素蛋白质,提示细胞壁缺陷可影响Tox基因在宿主菌细胞内的表达。  相似文献   
87.
自制裸磁珠对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自制裸磁珠对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和卫生指示菌的吸附性能,摸索从样品中快速分离和浓集细菌的方法。方法:试验裸磁珠对细菌的吸附性能,摸索温度和样品成分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自制裸磁珠在37℃对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和卫生指示菌有很强的吸附,吸附率均高于97%。食品成分对其吸附有一定影响,吸附率最低为58.42%。结论:自制裸磁珠可望用于环境和食品样品中多种细菌的非特异性吸附分离和浓集,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88.
44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的防治和病人标本采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2004年冬至2005年春蚌埠市监测的44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以及标本检验结果,运用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方法对各种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流脑发病以6至20岁之间的且有聚集性工作或学习倾向的年龄为主,C群流脑占培养分群样本的2/3,对病人瘀点瘀斑(或脑脊液)进行涂片镜检阳性检出率高于其他标本检验。结论:本次流行以C群流脑为主,病情重,应采取全人群接种流脑(A C)疫苗。用过抗生素的病人再采集血标本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89.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监测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感染的发病情况,探讨其危险因素,以便预防和控制产 ESBLs细菌感染的流行和暴发. 方法分析我院2002年2月~2003年2月间产生ESBLs细菌感染的病例. 结果检出产ESBLs细菌67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31株,大肠埃希菌29株,阴沟肠杆菌6株,产酸克雷伯菌1株;分析研究发现,患者长期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入住ICU、长期住院、转院,免疫功能低下与感染有密切关系. 结论产ESBLs细菌的日益增多,其中以下呼吸道、皮肤粘膜感染较多;与患者病情严重、长期使用广谱高效抗生素、免疫功能低下有关;隔离ESBLs患者、严格控制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广泛开展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监测是预防和控制ESBLs细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0.
??Objective??To detect the level of fec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bile acids in infants with infantile cholestatic hepatopathy??ICH??and analyze its clinical value. Methods??Thirty infants with ICH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who were diagnosed with infantile cholestatic hepatopathy. Thirty infants with good health condition were enrolled as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 The feca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respectively in the preparatory treatment phase and treatment phase from infants with ICH and from the healthy infants. Bile acids were extracted from infants’ feces and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scopy. Results??Among the fecal primary bile acids??the level of cholic acid??chenodeoxycholic and glycochenodeoxycholic acid both in the ICH preparatory treatment group and ICH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P??0.016??.The level of fecal cholic acid and chenodeoxycholic acid of ICH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in the ICH preparatory treatment group??P??0.016??. Among the fecal secondary bile acids??the level of lithocholic acid both in the ICH preparatory treatment group and ICH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P??0.016????and the level of ursodeoxycholic acid in the ICH preparatory treat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ICH treatment group and healthy control group??P??0.016??. Conclusion??In infants with ICH, the changes of fecal primary bile acids and fecal secondary bile acid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t the early stage of treatment, which may be caused by the short-term treatment, the prognosis of the disease itself and the changes of intestinal function, including intestinal bacteria. Clinic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se chan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