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工业技术   186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概述了利用红外辐射致冷原理自动控制与调节峰温度的工作柜的研究背景和目的,详细介绍了它的结构和在不同外部条件下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最后给出了实验测试结果和结论。  相似文献   
62.
一种GM SK 解调方案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宪伟  张荫  陆生礼 《电子器件》2002,25(4):397-401
本文从GMSK调制解调原理出发,分析了GMSK信号的特征,依据数字同步器原理,提出了实用的比特跟踪同步和积分判决算法,并依照逐次逼近A/D转换器的原理,通过外部锯齿波发生电路,配合单片机内部的比较器和相关程序完成了输入信号的A/D转换,用单片机实现了GMSK软件解调。本方案成功用于GMSK股标信息接收终端中,实现了数据速率为9.6kbit/s和GMSK信号解调,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3.
电力线载波通信是用电力线路作为通信媒介进行数据传输。本文介绍了在低压配电线上用电力线载波专用芯片ST7536实现数据的传输,给出了应用实例,并详细说明了硬件和软件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64.
鉴于目前各地有线网络正在全面推广数字电视 ,掌握和推动数字电视的发展已十分重要。对有线数字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各主要技术作分析 ,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应用。  相似文献   
65.
分析了液压钻机回转、钻进或提升几种调速方案,以实例介绍了泵、马达分合流调速回路的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   
66.
针对传统扩频调制方法频谱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扩频通信方法——时移位置调制方法,该方法利用伪随机序列良好的自互相关特性,通过扩频调制码元之间的相对位置加载信息,建立了信息传输速率与扩频码或扩频调制带宽之间的联系。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这种调制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扩频系统的频带利用率,并可有效对抗宽带、窄带以及扩频干扰,为扩频通信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7.
在现代通信系统中,调制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调制的类型可分为幅度调制、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每种调制都有各自不同的用途,在通信系统中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如何对这些调制进行分析,在实际中如何判断各种调制设备的工作性能,这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针对这一课题,首先引入了调制这一概念,接着对各种调制技术进行了理论阐述,最后运用MATLAB软件对各种调制进行仿真和模拟,为分析调制和判断设备工作性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8.
基于假设检验的FRFT域LFM干扰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FRFT域LFM干扰抑制门限较难准确设置的问题,分析了固定门限法与自适应门限法利用FRFT域统计量确定门限存在的缺陷。在直接序列扩频信号与信道噪声的和近似服从高斯分布的条件下,利用LFM干扰和高斯白噪声在FRFT域谱的性质,提出直接序列扩频接收机基于假设检验的LFM干扰抑制新算法。计算机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9.
基于介质电场增强理论的SOI横向高压器件与耐压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SOI(Silicon On Insulator)高压集成电路(High Voltage Integrated Circuit,HVIC)因其具有高速、低功耗、抗辐照以及易于隔离等优点而得以广泛应用。作为SOIHVIC的核心器件,SOI横向高压器件较低的纵向击穿电压,限制了其在高压功率集成电路中的应用。为此,国内外众多学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结构以提高SOI横向高压器件的纵向耐压。但迄今为止,SOI横向高压器件均采用SiO2作为埋层,且实用SOI器件击穿电压不超过600V;同时,就SOI横向器件的电场分布和耐压解析模型而言,现有的模型仅针对具有均匀厚度埋氧层和均匀厚度漂移区的SOI器件建立,而且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来指导SOI横向高压器件的纵向耐压设计。笔者围绕SOI横向高压器件的耐压问题,从耐压理论、器件结构和耐压解析模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基于SOI器件介质层电场临界化的思想,提出介质电场增强ENDIF(Enhanced Dielectric LayerField)理论。在ENDIF理论指导下,提出三类SOI横向高压器件新结构,建立相应的耐压解析模型,并进行实验。(1)ENDIF理论对现有典型横向SOI高压器件的纵向耐压机理统一化ENDIF理论的思想是通过增强埋层电场而提高SOI横向器件的纵向耐压。ENDIF理论给出了增强埋层电场的三种途径:采用低εr(相对介电常数)介质埋层、薄SOI层和在漂移区/埋层界面引入电荷,并获得了一维近似下埋层电场和器件耐压的解析式。ENDIF理论可对现有典型SOI横向高压器件的纵向耐压机理统一化,它突破了传统SOI横向器件纵向耐压的理论极限,是优化设计SOI横向高压器件纵向耐压的普适理论。(2)基于ENDIF理论,提出以下三类SOI横向高压器件新结构,并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①首次提出低εr型介质埋层SOI高压器件新型结构及其耐压解析模型低εr型介质埋层SOI高压器件包括低εr介质埋层SOI高压器件、变εr介质埋层SOI高压器件和低εr介质埋层PSOI(PartialSOI)高压器件。该类器件首次将低介电系数且高临界击穿电场的介质引入埋层或部分埋层,利用低εr介质增强埋层电场、变εr介质调制埋层和漂移区电场而提高器件耐压。通过求解二维Poisson方程,并考虑变εr介质对埋层和漂移区电场的调制作用,建立了变εr介质埋层SOI器件的耐压模型,由此获得RESURF判据。此模型和RESURF判据适用于变厚度埋层SOI器件和均匀介质埋层SOI器件,是变介质埋层SOI器件(包括变εr和变厚度介质埋层SOI器件)和均匀介质埋层SOI器件的统一耐压模型。借助解析模型和二维器件仿真软件MEDICI研究了器件电场分布和击穿电压与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变εr介质埋层SOI高压器件的埋层电场和器件耐压可比常规SOI器件分别提高一倍和83%,当源端埋层为高热导率的Si3N4而不是SiO2时,埋层电场和器件耐压分别提高73%和58%,且器件最高温度降低51%。解析结果和仿真结果吻合较好。②提出并成功研制电荷型介质场增强SOI高压器件笔者提出的电荷型介质场增强SOI高压器件包括:(a)双面电荷槽SOI高压器件和电荷槽PSOI高压器件,其在埋氧层的一侧或两侧形成介质槽。根据ENDIF理论,槽内束缚的电荷将增强埋层电场,进而提高器件耐压。电荷槽PSOI高压器件在提高耐压的基础上还能降低自热效应;(b)复合埋层SOI高压器件,其埋层由两层氧化物及其间多晶硅构成。该器件不仅利用两层埋氧承受耐压,而且多晶硅下界面的电荷增强第二埋氧层的电场,因而器件耐压提高。开发了基于SDB(Silicon Direct Bonding)技术的非平面埋氧层SOI材料的制备工艺,并研制出730V的双面电荷槽SOILDMOS和760V的复合埋层SOI器件,前者埋层电场从常规结构的低于120V/μm提高到300V/μm,后者第二埋氧层电场增至400V/μm以上。③提出薄硅层阶梯漂移区SOI高压器件新结构并建立其耐压解析模型该器件的漂移区厚度从源到漏阶梯增加。其原理是:在阶梯处引入新的电场峰,新电场峰调制漂移区电场并增强埋层电场,从而提高器件耐压。通过求解Poisson方程,建立阶梯漂移区SOI器件耐压解析模型。借助解析模型和数值仿真,研究了器件结构参数对电场分布和击穿电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对tI=3μm,tS=0.5μm的2阶梯SOI器件,耐压比常规SOI结构提高一倍,且保持较低的导通电阻。仿真结果证实了解析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0.
三相PWM整流器的死区效应分析及补偿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伟  邹云屏  耿攀 《高电压技术》2009,35(5):1156-1163
在三相PWM整流器的功率管驱动信号中加入死区时间可防止电压直通,但这会对变换器的电压电流波形产生影响,称之为死区效应。为此,详细描述了死区时间内变换器的工作过程,提出了三相PWM整流器的死区电压效应和电流效应,并分别进行了定量分析。然后结合空间矢量调制策略,引入了死区效应空间矢量的概念,统一并从本质上解释了死区的两种效应。为了克服死区效应的不良影响,提出了两种补偿措施,并详细介绍了利用DSP的数字实现方法,这两种措施均不需要改变硬件电路,也不会增加控制器的复杂度和负担。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补偿措施的有效性,还指明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