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74篇
  免费   615篇
  国内免费   406篇
工业技术   669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134篇
  2021年   157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182篇
  2017年   239篇
  2016年   239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332篇
  2013年   326篇
  2012年   390篇
  2011年   469篇
  2010年   315篇
  2009年   359篇
  2008年   356篇
  2007年   388篇
  2006年   371篇
  2005年   307篇
  2004年   241篇
  2003年   229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CMA-DFE盲均衡算法在时变信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针对CMA-DFE盲均衡算法的缺点,提出一种改进型CMA-DFE盲均衡算法.该算法把CMA-DFE盲均衡算法中前馈滤波器和反馈滤波器更新方程中的迭代步长由原来的固定值改成可变值,从而进一步提高了CMA-DFE盲均衡算法的收敛性.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CMA-DFE盲均衡算法相比,改进型CMA-DFE盲均衡算法具有更好的均衡效果和收敛性能.  相似文献   
102.
多元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依赖于其复合模量的取值.目前多元复合地基复合模量计算均未考虑桩对桩间土的侧向挤密作用,因而其沉降计算结果与实际值相差较大.而考虑桩体与桩间土的侧向挤压作用,依据线弹性变形理论,推求的多元复合地基的复合模量公式应用于工程实例,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合理可行的,并且存在着参数易于确定、方法简便、机理清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3.
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工程实际,运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分析了不同桩长、不同桩土模量比和不同桩间距情况下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结果表明,该地基存在有效桩长,当桩土模量较合适时,该地基能够发挥最大作用;同时运用ANSYS优化功能,得出了最优桩长、最优桩体弹性模量和最优桩间距,为实际工程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对在CSY型传感器综合实验仪上拓展悬臂梁力学实验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在该实验仪上实现材料弹性模量的测定.通过材料力学的理论推导出悬臂梁弹性模量与其受力和挠度比值的关系,通过应变式传感器的实验确定出悬臂梁受力与其挠度的比值关系,进一步可推导出悬臂梁材料的弹性模量,并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该方法集合了电阻应变效应、全桥差动电路等传感器电测技术以及材料弹性力学、悬臂梁结构力学的基础知识,具有综合应用性.同时,对高校实验室如何有效利用设备资源、开发拓展型实验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5.
以水灰比为0.60,0.55,0.50,0.45和0.40的普通混凝土抗冻耐久性为研究内容,用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和质量损失率来表征冻融过程中性能劣化状况.通过试验得出: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相对动弹性模量基本上呈直线变化,而质量损失率在循环初期,随水灰比不同,呈不同变化趋势,后期质量都减小.  相似文献   
106.
基于非饱和土基本理论,利用基质吸力及土水特征曲线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受地下水位控制的粘土路基的平衡湿度状态进行了预估分析;同时采用室内重复动三轴试验方法,建立了非饱和粘性路基土动回弹模量的双线性本构经验预估模型。将上述研究成果相结合,创建了综合考虑路基湿度和应力状态的路基当量回弹模量的预估方法,并结合实体工程建立了以地下水位、路基填筑高度为核心的路基当量回弹模量预估方程。通过与试验路上传统测试方法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该评价方法具有准确、可靠特点。研究成果从平衡湿度和应力状态耦合控制的角度,对水网密集区粘土路基当量回弹模量的确定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7.
The elastic moduli of short-fiber-reinforced foams depend critically on the fiber content and fiber length, as well as on the fiber orientation distribution. Based on periodic tetrakaidecahedrons,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s with short-fiber reinforcement we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the fiber content and fiber length on Young's modulus. The fiber length distribution and fiber orientation distribution were also considered. The proposed models featured in a three-dimensional diorama with random short-fiber distribution within or on the surfaces of the walls and edges of the closed-cells of polypropylene (PP) foams. The fiber length/orientation distributions were modeled by Gaussian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s. Different fiber volume fractions, different lengths, and different distributions were investigated. The predicted Young's moduli of the PP foams with short-glass-fiber or short-carbon-fiber reinforcement were compared with other theoretic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e agreement was found to be satisfactory. The proposed finite element models were proved to be acceptable to predict the Young's moduli of the grafted closed-cell PP foams with short-fiber reinforcement.  相似文献   
108.
魏军从  涂军波 《耐火材料》2006,40(2):100-103
以刚玉、氮化硅、粘土和硅粉为主要原料,在空气气氛下于1550℃保温3h烧成制得刚玉-氮化硅复合材料,研究了硅粉加入量(w)分别为0、4%、8%、12%时对试样常温物理性能、高温抗折强度的影响,并采用XRD、SEM、EDS等手段分析了试样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在硅粉加入量<8%时,Si主要填充在烧成制品基质的空隙中;随着硅粉加入量的增加,制品致密化程度提高,常温强度增大,同时由于硅粉原位生成了纤维状赛隆而使制品的高温强度增大;但在硅粉加入量>8%时,Si可能构成连续相,又导致制品致密度下降和高温力学性能恶化。  相似文献   
109.
PVA凝胶纺丝工艺对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讨论了聚乙烯醇(PVA)凝胶纺丝过程中的凝固浴、初生冻胶丝的溶剂萃取和干燥收缩以及干冻胶丝超拉伸、热定型等工艺条件对PVA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制备出拉伸强度和模量分别为11.3和430cN/dtex的高强高模PVA纤维。  相似文献   
110.
The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poly(4‐methyl‐1‐pentene) (PMP)/clay nano‐composites are describ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effect of clay modification and compatibilizer on the formation and properties of the nanocomposites is studied. Layered silicates modified with two types of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 are used. The X‐ray diffraction results indicate intercalation of the polymer into the intergallery spacing of the clay.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shows a delay in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Dynamic mechanical analysis shows an increase in the storage modulus for the nanocomposites. The use of compatibilizer containing maleic anhydride and acrylic ester groups is explored. © 2003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90: 3233–3238, 20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