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9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91篇
工业技术   31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229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This paper examines prioritization in a service system and analyzes whether, in the presence of heterogeneous customers who have different needs and a costly sorting process, it pays to prioritize. In particular, in our model, sorting is costly because the task of gathering information to prioritize jobs consumes resources. We investigate a stylized model in which there are two classes of jobs — one whose waiting cost is high, called urgent, and the other whose waiting cost is low, called non-urgent. There are two types of employees, sorters, who collect information on a job and then decide whether it is urgent or non-urgent, and processors, who execute the job or provide the service. We begin by assuming that sorters categorize customers perfectly, and we relax this assumption later in the paper. We optimize two performance metrics, waiting costs (under a given budget) and total costs, and find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prioritization is beneficial for these two metrics.  相似文献   
102.
Motivated by the increasing interest of the Computer Science community in the study and understanding of non-cooperative systems, we present a novel model for formalizing the rational behavior of agents with a more farsighted view of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actions. This approach yields a framework creating new equilibria, which we call Second Order equilibria, starting from a ground set of traditional ones. By applying our approach to pure Nash equilibria, we define the set of Second Order pure Nash equilibria and present their applications to the Prisoner’s Dilemma game, to an instance of Braess’s Paradox in the Wardrop model and to the KP model with identical machines.  相似文献   
103.
为了获得精确的氢键结合能并减小计算需求,在CCSD(T)水平下使用了一种基于相关一致性基函数的简单两点外推公式。为了提高氢键结合能的精确度,在公式中增加了一个变量。根据10个氢键体系分析的结果显示,使用基函数aug-cc-pVDZ和aug-cc-pVTZ计算所得总能量之差与变量存在线性关系,进而得到新的外推公式。从用于测试的18个氢键体系的数据显示,由这种外推方法获得的氢键结合能与使用基函数aug-cc-pVQZ计算所得结果能够很好的吻合。  相似文献   
104.
余平 《计算机科学》2011,38(9):168-172
数据广播是无线环境中一种独特的数据发布方式。首先系统地归纳了周期广播、on-demand广播和混合广播3种广播方式的理论分析模型及其特点,然后针对单信道和多信道对各种广播方式的调度算法进行了分类、比较,并突出了理论模型对调度算法研究的指导价值。最后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5.
互联网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由网络流量过大引起的网络拥塞。通过对多种流控方法的研究,最终从队列调度方面着手,利用OPNET网络仿真软件对所设计的三种流控机制进行仿真,初步解决了以太网较高优先级的数据流无法得到及时响应的问题以及公平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6.
粗集理论中的容错关系及其构造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粗集理论(Rough Sets Theory,RST)在许多领域已得到成功的应用,它在处理不完全、不精确、不确定性智能信息问题中表现出优秀品质。然而在标准RST理论中存在有局限性,比如对等价关系的定义使得知识约简相对复杂化。论文提出了基于RST的容错粗集的概念,给出了容错粗集上的性质,使得在进行知识约简时无需进行量化。从而大大提高了知识发现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7.
罗利春  王崇厚 《计算机仿真》2001,18(5):67-69,45
由于排队论不可能求解排队系统中的时间序列问题,因此,将时间列自相关函数的定义作了推广,以便应用于这一问题。方法是将m视为另一种采样规则下所得序列的序号,即以排队到达时刻为采样时刻。由此可以试探寻排队系统等待时间序列{WT(n)}等的ARMA模型。文中还建立了排队系统时间序列的广义谱的概念,可以期望,广义谱概念的建立,将十分有助于对排队系统输出序列、排队仿真序列以及所有离散系统随机仿真序列特征与规律的揭示。  相似文献   
108.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的确具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它改变了以往传统电教手段相对呆板的教学方式,在文字、图形的基础上增加了图象,动画、声音、影像等,加强了表现效果;另一方面,当前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好教学设计工作我们如果想以某一种学习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解决教学中的一切问题,那也是行不通的。科学的做法是,以多种学习理论为指导,吸收其长处,克服其不足,对教学进行具体分析,鉴别不同的学习类型,再去寻找合适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09.
根据《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特点,在对建构主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与建构主义理论相结合,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10.
The existing predictive spatiotemporal index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categories, depending on whether they are based on the primal or dual methodology. Although we have gained considerable empirical knowledge about various access methods, currently there is only limited understanding on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methodologies. In fac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 different papers even contradict each other, regarding the relative superiority of the primal and dual techniques. This paper presents a careful study on the query performance of general primal and dual indexes, and reveals important insight into the behavior of each technique. In particular, we mathematically establish the conditions that determine the superiority of each methodology, and provide rigorous justification for well-known observations that have not been properly explained in the literature. Our analytical findings als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in the experiments of previous 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