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6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73篇
工业技术   190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高功率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技术和应用前景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对高功率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的若干关键技术,包括激光二极管和增益介质,泵浦,耦合和冷却技术,以及光学谐振腔等作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52.
研制成用LD泵浦的声光调Q的Nd:YVO4-KTP腔内倍频激光器,得到了TEM00模、频率高达100kHz的稳定的532um绿激光脉冲系列输出,阈值泵浦功率为27mW;在连续570mW的泵浦功率下,绿激光脉冲的峰值功率达1100W,脉宽为4.6us;输出功率稳定,在±5℃的工作温度变化下,输出功率变化小于±2%。此种器件可望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53.
TEM00模CW     
《激光与红外》2004,34(4):320-320
  相似文献   
54.
研制出国内第一台LD泵浦OF耦合NYAB自倍频激光器,产生0.531μm的线偏振绿色激光。基横模运转,阈值泵浦功率为14mW,输出功率达3.6mW,斜效率达3%,偏振度大于99.8%。  相似文献   
55.
报道了用国产二极管激光端面泵浦自行研制的掺铵铍酸镧(Nd:BEL)晶体得到1.07μm线偏振激光输出的研究结果。分别用非球面透镜成像、加棱镜对扩束、加光纤传输三种方式将泵浦光耦合到增益介质中,由此得到不同的斜效率,并对此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6.
用KTP晶体研制成LD泵浦的YAG腔内倍频激光器,得到0.532μm连续绿色线偏振激光输出,阈值泵浦功率为41mW,输出功率为1.4mW,斜效率为1.7%。研究了泵浦光对倍频激光横模的影响。  相似文献   
57.
自旋电子学指通过控制和利用电子自旋(而不是电荷)获得一系列新颖性能的研究领域。自旋电子器件已经成功地应用于计算机硬盘驱动器和磁性随机存储器,对IT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应用都是基于自旋极化传输效应,即具有固定自旋取向的电子穿过磁性异质结所发生的相关效应。目前,在将微波和自旋极化传输联系起来的自旋器件中的自旋动力学研究,为研制尺寸远远小于微波波长的新型微波器件提供了巨大的潜能。在这篇综述中,首先简单地介绍了自旋器件的概念;接着研究了微波实验来研究自旋电子器件的微波辅助翻转和自旋泵浦现象。前者将能够开发出高密度的计算机硬盘,而后者,结合直接电子检测技术,将能够实现小型化的无源微波探测器。  相似文献   
58.
<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光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推动了诸如科学研究、工业加工、精密测量、医学等众多领域的发展.寻找新的激光介质以实现新波长的激光输出和如何提高现有激光器的性能,是激光发展一直面临  相似文献   
59.
以LD端面泵浦的固体激光器为例,讨论了泵浦光源在激光晶体中的分布模型,计算了泵浦速率分布函数的归一化,并对分布函数进行了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60.
设计了一种基于数字PID算法的大功率泵浦激光器温度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ARM2210作为处理器,高精度NTC(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和TEC(半导体制冷器)分别作为温度传感器和温控执行元件,并对传统的PID算法和参数进行改进和整定、修正,驱动芯片选用MAX1968,在节省大量电路设计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温度控制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0~40℃温度范圆内的控温稳定性优于±0.05℃,能够有效抑制LD波长的漂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