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3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90篇
工业技术   170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3篇
  197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31.
Traditionally, emotion recognition is performed in response to stimuli that engage either one (vision: image or hearing: audio) or two (vision and hearing: video) human senses. An immersive environment can be generated by engaging more than two human senses while interacting with multimedia content and is known as MULtiple SEnsorial media (mulsemedia). This study aims to create a new dataset of multimodal physiological signals to recognize emotions in response to such content. To this end, four multimedia clips are selected and synchronized with fan, heater, olfaction dispenser, and haptic vest to augment cold air, hot air, olfaction, and haptic effects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including 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 galvanic skin response (GSR), and photoplethysmography (PPG) are observed to analyze human emotional responses while experiencing mulsemedia content. A t-test applied using arousal and valence scores show that engaging more than two human senses evoke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emotions. Statistical tests on EEG, GSR, and PPG responses also show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ultimedia and mulsemedia content.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of 85.18% and 76.54% is achieved for valence and arousal, respectively, using K-nearest neighbor classifier and feature-level fusion strategy.  相似文献   
32.
RS总线集成电路在航空航天及工业控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随着集成电路硬件木马的检测成为研究热点,作为总线硬件木马研究领域的分支,其设计越来越受关注。在常规时序型硬件木马的基础上,针对RS232总线集成电路,设计一种基于可逆计数器的时序型总线硬件木马。采用Xillix公司的ISE软件在RTL层设计相应的RS232总线Verilog代码,并在常规和可逆时序型硬件木马触发阈值呈等差递增的条件下进行Modelsim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总线功能需求复杂和传输数据较多的情况下,可逆时序型木马比常规时序型硬件木马具有灵活性和较低的触发率,隐蔽性更强。  相似文献   
33.
庄恩泽 《福建电脑》2021,37(4):25-28
当前,网站群的建设已经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福建工程学院网站群系统为例,从系统整体部署结构、反向代理、负载均衡、SSL卸载及相关控制策略等角度,介绍了高校网站群的关键技术和相关规范,同时对下一代融媒体网站群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高校网站群建设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4.
基于虚拟切片三维数字化无损测量方法具有测量精度高、成本低、数据测量与处理快、可测量物体内部轮廓等特点,由于测量质量精度高,其测量装置中精密片层质量检测系统精度是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直接影响微小单元体质量的计算精度,而重量载荷则是片层质量检测系统精度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片层质量计算推导过程与工程力学有限元分析,量化重量载荷变化对片层质量误差的影响,并研究可行有效的误差补偿方法,最后通过验证实验证明该误差补偿方法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35.
结合马钢四钢轧实际生产情况,分析了影响结晶器液面波动的主要原因为塞棒吹氩量和鼓肚。通过采取降低塞棒吹氩量,增加二冷水量,优化保护渣性能以及保证扇形段对中精度等工艺措施后,结晶器液面波动标准差由2.52mm降低为1.36mm,从而达到提高冷轧产品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6.
针对坪北经理部储油罐人工检尺装置(以下简称量油管)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原有的量油管进行优化改造,成功推广应用新的量油管。改造后的量油管在使用过程中真实的反映储油罐中原油含水率、界位、液位的实际情况,以及储油罐中原油的实际品质,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37.
转炉炼钢氧枪枪位自动控制专家系统的实验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淑华  陈嘉颖  祝新发 《上海金属》2002,24(5):14-16,10
在转炉造渣过程中,渣中FeO的含量直接影响到石灰的溶解速度、造渣途径和炉渣的喷溅、返干,在泡沫渣淹没吹炼状态下,调整氧枪枪位可有效地控制渣中FeO的含量。音平控渣系统,可以给出喷溅、返干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开发氧枪枪位自动控制专家系统,对喷溅、返干进行预测,采用自学习技术给出枪拉操作提示。此系统为氧枪自动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8.
针对传统的键盘扫描方法影响电机运行的平稳性和运行的控制精度的问题,对键盘的扫描处理方法进行了改进,解决了键盘扫描中消除抖动的延时问题,同时也可以在微秒的级别上控制键盘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39.
采用迎风格式的水平集算法实现需要在曲线演化过程中重新初始化水平集函数的要求,为保证算法的稳定,时间步长选取较小值,算法运行速度较慢。文中基于无须重新初始化的水平集方法,在算法数值实现中引入AOS半隐格式,对基于不同统计模型的水平集分割算法给出统一的数值实现。以二相水平集分割算法为基础提出一种新的多相水平集分割方法。该方法采用一个水平集函数进行多次演化实现多区域分割,其优点包括:1)采用AOS半隐格式,该格式无条件稳定,可采用较大的时间步长;2)对多个统计模型进行统一处理;3)采用单一的水平集函数进行演化,减少水平集演化方程的数量,算法更加灵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快的分割速度,对具有多个区域的图像能够进行较准确的分割。  相似文献   
40.
针对某型火箭炮实装操作存在的问题和现有模拟训练系统的不足,提出利用HLA(High Level Architecture)仿真程序设计该火箭炮操作训练仿真系统。在分析操作训练仿真系统功能需求和结构需求的基础上,根据HLA仿真设计流程,确定了系统的联邦成员,建立了联邦对象模型/仿真对象模型(Fedration Object Models/Simulation Object Models,FOM/SOM),实现了操作训练仿真系统设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系统软件的下一步开发与集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