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8篇
  免费   109篇
政治法律   485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226篇
  2013年   246篇
  2012年   296篇
  2011年   339篇
  2010年   307篇
  2009年   322篇
  2008年   394篇
  2007年   439篇
  2006年   446篇
  2005年   473篇
  2004年   428篇
  2003年   273篇
  2002年   187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16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因行政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应当被区分为纯粹的事实性损害与法律意义上的可赔偿性损害,而只有后者才是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认定可赔偿性损害必须坚持政策性限制、"度"的限制及相对性与有限性限制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方可建立起一套在各种损害形态中区别出可赔偿性损害的具体的技术性规则,从而为国家行政赔偿责任的准确认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2.
中外政府绩效管理的行政生态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中,要完善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提升政府绩效以满足公众需要,改善政府形象,必须从行政生态学角度出发,基于自身特定的环境背景,建立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内部系统。必须完善政府绩效管理的内部生态,强调内外生态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才能促进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63.
本文以个案调查为基础,描述了我国乡镇行政权力的运作模式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乡镇政府绩效的几方面因素进行了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64.
执行程序中的参与分配制度有其独立的属性和价值。目前的参与分配制度承载了破产制度应有的功能,应回归其本来的宗旨和目的。为克服平等主义和优先主义之固有缺陷,兼顾债权的平等性和个别执行程序的特点,我国参与分配制度应坚持折中原则。从参与分配制度的独立价值出发,参与分配的申请人原则上应是已取得执行依据的债权人,未取得执行依据的债权人不宜列为申请人。此外,对申请参与分配的期限应作合理规定,并建议增设分配方案异议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等具体制度。  相似文献   
65.
行政法同宪法、刑法等法律一样,被公认为公法。这样的研究思路是片面的,而且也与当今行政法私权发展的能动态势不相吻合。实际上,行政法并非是纯粹的公法,准确地说,它是带有私权文化色彩的公法。行政法的真正精神在于:通过抽象的公权来维护具体的私权,私权是其本源与归宿。行政法上的私权主要分为:自主性私权、请求性私权、沟通性私权、参与性私权和救济性私权。每一类私权中又包含一些具体的私权。  相似文献   
66.
文章通过对行政诉讼强制措施的范畴、对象及适用进行分析 ,从理论上提出了完善行政诉讼强制措施的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67.
当前 ,由于我国没有行政强制的统一立法 ,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在具体的行政管理实践中基本是依据自身的理解来行使行政强制措施 ,往往造成运用行政强制措施不当 ,既损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又损害了政府的权威和形象 ,引发了许多行政诉讼案件。本文就行政强制的基本内涵及其实施条件、程序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8.
行政相对人知情权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防止行政权力腐败的有力措施 ,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要求。在“官本位”传统十分严重的中国 ,目前行政相对人知情权在理论和实践上均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甚远。笔者从知情权概念和价值入手 ,分析了我国行政相对人知情权制度发展滞后的历史成因 ,并为我国行政相对人知情权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69.
中国目前违宪审查工作缺乏独立的专门机构负责,对于违完审查职责的行使,没有与之相应的诉讼程序,提出违宪审查的主体也不足,要完善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需要建立独立的违宪审查专门机构,拓宽违宪审查工作途径,建立违宪审查诉讼制度和监督机制,保证违宪审查工作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相似文献   
70.
行政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目前的论述更多关注于机构改革,而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只有同时兼顾体制内、外两个层面,才有可能理清改革的原因,从而为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