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84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5篇
政治法律   9154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212篇
  2014年   626篇
  2013年   682篇
  2012年   678篇
  2011年   713篇
  2010年   663篇
  2009年   645篇
  2008年   692篇
  2007年   533篇
  2006年   527篇
  2005年   524篇
  2004年   784篇
  2003年   512篇
  2002年   344篇
  2001年   165篇
  2000年   22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 毫秒
31.
“家庭”的概念,在我国的法学上通常被解释为“基于婚姻、血缘或收养而形成的亲属间的共同生活组织”。现行的有关“家庭”的立法,皆基于“家庭”概念的这一内涵而展开。但这种理解,已经不能反映现实家庭的形态及其历史演进的趋向。我们应当在法学上重新构建“家庭”概念。  相似文献   
32.
33.
读者     
《南风窗》2007,(3):8-8
知识分子精神重建与股市黄金时代现代中国是一个崇尚批判的社会,知识分子批判制度顽疾,大众批判知识分子的“堕落”。一个批判的怪圈形成,你我各执一辞,互不相让。法国社会学家雷蒙·阿隆对批判的三种描述——技术批判、道德批判、意识形态批判被我们发挥到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34.
消费者因使用超市自助寄存柜遗失物品而引起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件 ,因其类型较新 ,引起社会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本案的判决具有一定的导向性。文章主要就消费者使用寄存柜与商家形成何种契约上的法律关系 ,商家是否负有场所主人之责任 ,商家对消费者是否尽到相应义务等方面进行了论评。  相似文献   
35.
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任 《法律科学》2007,25(5):145-154
建立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是完善我国合同法的迫切需要.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当事人是否可以像在两人合同中一样协议变更或解除第三人利益合同.在没有第三人同意的情况下,当事人行使变更权和解除权虽不应当完全否认,但是必须受到限制.具体标准取决于建立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的宗旨和该合同的特征.作为一般法规范的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变更和解除制度将与我国现行合同法律法规共存,形成完整的体系.并在实践中按照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予以适用.  相似文献   
36.
随着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凸现,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激励科技创新、加快技术转化.在科技创新主导的知识产权战略中,科技人才的创造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37.
近年来,山西非法黑砖窑存在着拐骗农民工、强制劳动、雇佣未成年人、故意伤害甚至致人死亡等严重违法犯罪问题,经报道后,"山西黑砖窑事件"引起了中央以及全社会的关注.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司法机关已对"黑砖窑事件"责任人追究了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38.
《中国妇运》2005,(9):32-33
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多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常州市农村进城人镇的务工人员和外来民工日益增多,他们巳成为我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由于各种客观原因,他们在文化基础、劳动技能、言语行为、法制意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在求职就业、社会保障和子女上学等方面有时也得不到公平对待,侵害新市民妇女合法权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39.
SA8000的实施与中国工会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敬涌 《工会论坛》2005,11(1):13-14
实施SA80 0 0标准 ,从客观上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本性和发展趋势 ,可以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 ,是企业通向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通行证。中国工会要应对实施SA80 0 0标准带来的挑战和机制 ,科学辩证地理解SA80 0 0标准 ,切实维护我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0.
依学理分析,债务承担和第三人代为履行具有不同的法律特征。因两者都表现为第三人履行债务,所以司法实践中很难认定第三人究竟是债务承担还是代为履行。笔者认为,鉴别两者的首要依据是当事人之间的约定,若当事人约定不明,也无法按照合同其他条款或交易习惯解释时,宜考虑原债务的形成过程和债权人的意思表示予以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