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0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55篇
医药卫生   260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218篇
  2005年   188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01.
102.
目的评价吞咽功能障碍评估工具在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其对预防误吸、窒息的作用,提高患者进食乐趣,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对150例脑卒中患者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专科护士进行吞咽功能障碍评估(即床边吞水测试和床边吞糊测试)的系统性研究,运用《吞咽进食护理单》、洼田饮水试验及评估标准和《进食功能评估标准》记录入院时和出院前测试结果;住院期间采取安全进食指导,记录发生误吸及窒息情况。结果入院时150例脑卒中患者通过床边吞水测试57例(38%);未通过床边吞水测试93例(62%),其中通过吞糊测试64例,需经鼻留置胃管鼻饲进食29例。出院前150例脑卒中患者通过床边吞水测试117例(78%),未通过床边吞水测试33例(22%),需经鼻留置胃管鼻饲进食18例。吞水测试通过患者在安全进食指导后误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吞糊测试通过患者在安全进食指导后误吸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水测试通过患者与吞水测试未通过患者对比,吞水测试未通过患者早期预后差,住院时间延长。结论及时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吞咽功能障碍评估,及早配合针对性安全进食指导,大大减少误吸、窒息等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该操作程序简单、易掌握、易执行、耗时短,护士易接受,且实用性强,患者获得进食乐趣,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3.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属于后组颅神经。由于二者在咽部的功能密不可分,因此通常将该两组神经合并讨论。舌咽神经主要分布于咽腭弓、悬壅垂、软腭、咽腔、舌后1/3、鼓室、茎突咽肌、腮腺;迷走神经主要分布在后颅窝的硬脑膜、外耳道、耳甲腔、环甲肌、会厌、声门裂、舌根、梨状隐窝、大部分喉肌和声门裂以下黏膜、食管气管以下内脏管腔黏膜和平滑肌(迷走神经)。舌咽和迷走神经是吞咽动作的主要支配神经,舌咽神经  相似文献   
104.
吸入性肺炎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也是脑卒中患者病情加重及死亡的原因之一。据统计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率为5.6%~14.0%,15%~25%脑卒中患者死于肺部感染,肺部感染以吸入性肺炎为主[1-3]。因此,积极预防吸入性肺炎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脑卒中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总结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及术后并发症体会。方法对561例面肌痉挛患者应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561例患者中治愈治愈488例,好转22例,无效41例,总有效率90.90%(510/561)。平均随访32个月,复发15例(2.67%)。术后出现面瘫42例(7.46%),其中13例(2.31%)为迟发性面瘫。15例(3.39%)听力下降,3例(0.53%)吞咽困难,5例(0.89)皮下积液,3例(0.53%)出现颅内感染,均给予对症治疗后治愈。无脑脊液漏及死亡病例。结论面肌痉挛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愈率高,术后并发症以面瘫,听神经受损多见,少见吞咽困难,及时采用综合治疗可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rofileinterbodyfusiondevice,Zero—P)用于颈椎前路手术的初期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2年lO月,将Zero—P系统用于颈椎前路手术27例,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0例,脊髓型颈椎病4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13例。记录术前和术后3、12个月时颈部疼痛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disabilityindex,N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SF一36评分、颈椎曲度Cobb角及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结果24例为单节段手术,3例为双节段手术,手术顺利,术中无明显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72±15)min,术中出血量(52.0±18.5)mL。术后随访6~27个月,平均13.5个月,无一例内固定失败。所有患者颈部及双上肢疼痛明显改善,颈部VAS评分由术前(6.7±2.O)分降低到末次随访时(1.9±0.8)分(P〈0.05),上肢疼痛由(5.5±1.6)分降低到(2.0±O.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功能明显改善,NDI评分由(44.21±11.50)%降低到(14.73±9.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所改善,JOA评分由(8.3±3.4)分提高到(14.6±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改善,SF-36中物理评分从(29.5±7.4)%改善至(50.6±9.1)%,心理评分从(33.7±6.4)%改善至(52.9±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Cobb角由术前(8.7±7.1)。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5.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有4例患者(其中女性3例,男性1例)出现轻度吞咽困难,3个月时仍有1例,6个月时完全消失。结论Zero—P系统用于颈椎前路手术操作简单,可显著减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有效改善颈椎曲度,早期临床疗效满意,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7.
赵婧 《中国康复》2020,(7):371-371
现有的研究使用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到腮腺和颌下腺,发现不能显著改善吞咽困难症。本研究评估了B型肉毒杆菌毒素对流涎的疗效。受试者年龄为18至85岁,伴有至少三个月的流涎。受试者在测试开始时被随机分配接受安慰剂、RIMA2,500单位和RIMA 3,500单位,双侧注射入颌下腺和腮腺。主要目标是观察未刺激的唾液流速相对于基线的变化(USFR)。共有176名成年人完成了这项研究。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舌面散刺联合金津、玉液点刺出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患者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西药治疗及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取廉泉、风府、哑门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舌面散刺联合金津、玉液点刺出血,2周为1个疗程。2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量表、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Mann assessment of swallowing ability,MASA)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量表评价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量表评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26,P=0.000);且治疗后治疗组的洼田饮水试验量表评级在Ⅰ级、Ⅱ级分布占比较多;广义估计方程统计结果表明,两组治疗方法产生的疗效不同,治疗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吞咽功能疗效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BI量表评分、MA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MBI量表评分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舌面散刺联合金津、玉液点刺出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疗效确切,该治疗方法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轻患者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9.
患者男,60岁。进行性吞咽困难6个月进食呕吐伴呛咳26天。查体:慢性消耗病容,双肺闻及湿性罗音,心音正常。体温37.2℃,脉搏、血压正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1200、中性粒细胞88%、红细胞370万,血红蛋白9.1克,血沉110毫米汞柱。X线检查:...  相似文献   
110.
实时超声对吞咽过程中咽侧壁运动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一种简单且无创的方法,它能够在记录吞咽运动的同时,直接观察咽侧壁的运动.此外,这项技术延伸了传统B超图像的用途,使其能够在应用3种吞咽手法及一系列的吞咽物体积时,直接观察并且定量咽侧壁的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