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文化教育   165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古代农业文献流传至今,由于时过境迁,有些已不得其解,如“欲知五谷,但视五木”“种谷必杂五种”“田中有庐”“或春或揄,或簸或蹂”“天子乃以犬尝稻”等,该文作者利用民族学材料对此进行了解释,认为,“欲知五谷,但视五木”与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有关;“种谷必杂五种”沿袭了原始农业混播的传统,同用以防止单一作物因自然灾害所致的歉收,或颗粒无收,“田中有庐”主要是供农人在生产季节居住,以守护作用免受鸟兽危害,或  相似文献   
992.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事实上形成了对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诠释,形成了早期形态的科学发展观,其精神实质就是试图通过革命或类革命的方式来推进和实现科学发展以促进和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93.
爱的诠释     
易建芳 《湖南教育》2005,(14):16-16
如果有人问我。你干一辈子教育工作的最大体会是什么?我回答:是爱。  相似文献   
994.
纵观整个20世纪,读者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关羽形象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诠释,从而使关羽形象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少文人出于"革命"目的,否定关羽,鲁迅则能以客观的态度解读小说;建国初期研究者讨论最多的是关羽的"义",或肯定或否定,多是政治上的阶级斗争为纲在文学领域的延伸;新时期以来主要从文化和宗教角度对关羽形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95.
跨文化交际行为活动,是言语符号与非言语符号的交往过程,更是语境对其信息、意义在主体间互动的制约导向过程.从语境的本体性认识来诠释"互境暗示"、"定位推理"和"语用连贯",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质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96.
孔子在对三代历史以及他所处的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进行考察后,利用前人的知识成果,从自然入手去研究生存于自然环境中的人,关爱人的生命、生存、尊严,阐发人生的意义,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至此,人文思想和人道观念成了孔子思想的中心,也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旋律。孔子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效法自然,以天地之道指导人道,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和谐人生思想。他所注重的修身体仁的道德境界、道济天下的崇高理想、尚义奉献的价值取向、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善与人同的和谐人际关系等,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7.
998.
张子《正蒙》向以难读著称,历代注释颇多,尤以清代为盛。从诠释学的角度来看,流传至今的《正蒙》清代注,包括《宋元学案》、王夫之、李光地、王植、杨方达、张伯行、李元春等,注解特点各异,思想倾向亦各有不同。通过对该时期数种典型注本特点的分析不难看到,学界有关明清时期《正蒙》注解多为程朱化之解的说法是不成立的。自北宋以来程朱化张载诠释的倾向虽至清代有所强化,但并没有影响此间主要通过对《正蒙》的诠释为主要方式的张载哲学研究的独立而多元化的展开。  相似文献   
999.
自从孟国泰教授把新教育工程带到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从个体出发的三标高快课堂理念就绽放在学校的每个角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如润泽在春雨中,欢欣地吸纳着这超前、超常、超越的新教育理念。一、明确课堂目标王延芳校长对"三标高快"课堂的科学诠释给了我上好课的指引,又高屋建瓴地给出了"三标高快之习作课堂"的顶层设计,同时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明确了习作课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坚持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方能行稳致远。儒家法律思想作为传统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法律原则,不仅影响着当时中国的立法、行政和司法,而且波及东亚和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从儒家思想的人文理念出发对儒家法律思想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文章认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把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结合起来,植根传统法律文化的精粹,由此推动中华优秀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