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630篇
  免费   5382篇
  国内免费   4873篇
医药卫生   107885篇
  2024年   658篇
  2023年   2023篇
  2022年   1894篇
  2021年   2502篇
  2020年   2653篇
  2019年   2615篇
  2018年   1312篇
  2017年   2134篇
  2016年   2703篇
  2015年   3150篇
  2014年   4844篇
  2013年   5327篇
  2012年   6358篇
  2011年   6950篇
  2010年   5832篇
  2009年   5843篇
  2008年   6333篇
  2007年   5623篇
  2006年   5073篇
  2005年   5450篇
  2004年   4545篇
  2003年   4052篇
  2002年   3173篇
  2001年   2947篇
  2000年   2313篇
  1999年   1869篇
  1998年   1605篇
  1997年   1483篇
  1996年   1350篇
  1995年   1104篇
  1994年   1035篇
  1993年   709篇
  1992年   584篇
  1991年   505篇
  1990年   418篇
  1989年   478篇
  1988年   146篇
  1987年   106篇
  1986年   80篇
  1985年   50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6 毫秒
981.
目的阐明异常机械应力对髋臼发育和髋臼软骨生长板内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髋臼发育不良的修复方法。方法将60只3周龄的雌性Wistar大鼠分成3组,每组20只,左侧髋关节为实验侧,右侧为对照侧。A组:在2周内反复将髋关节手法脱位后再复位;B组:膝关节伸直位钢针固定,制作髋臼发育不良的动物模型,2周后拔出钢针;C组:持续伸直位固定膝关节。三组动物分别于第5、7、9、12周时进行钼靶软X线、组织形态学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A组第5周时唇缘变钝,髋臼角比对侧增大约5°,软骨生长板内增殖层软骨细胞极向紊乱,SO染色无差异,圆韧带有淋巴细胞浸润,第7、9、12周时变化小,两侧无差异;B组第5周时髋臼角比对侧明显增大,第7周时唇缘变钝、内翻,纤维增生,柱状细胞极性紊乱,肥大细胞层增多,第9、12周时接近正常,12周时髋臼角为23.4°,髋臼入口最短径为5.0mm;C组髋臼角比对侧持续增大,没有任何改善倾向,第12周时唇缘内翻、扁平,无明显柱状细胞排列,细胞核变小,细胞器减少,空泡形成,髋臼角为71.3°,髋臼入口最短径为2.9mm。结论在髋臼发育旺盛期解除异常机械应力、恢复头臼同心,髋臼发育不良有治愈倾向。造成髋臼发育不良的直接原因是软骨生长板内增殖层软骨细胞代谢功能发生改变,骨化延迟。  相似文献   
982.
^60Co消毒与高温高压消毒胚胎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2只健康家兔下颌骨体部的两侧各造成0.7cm×0.5cm×0.3cm的骨缺损区,分别置入^60Co消毒的胚胎骨和高温高压消毒的胚胎骨,发现高温高压消毒可以替代^60Co消毒胚胎骨进行移植,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用作同种异体移植胚胎骨的消毒方法。  相似文献   
983.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镜(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MED)在颈椎病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总结我科2001年10月—2002年6月间,利用改良的腰椎间盘镜手术系统,对颈椎病患者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23例病例。术后临床随访6—12月,通过手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和X线或MRI检查进行比较。结果 23个病例中,平均术中出血100ml,术后2天拔除引流,5天拆线,平均住院10天。患者术后二天可带颈托下床活动,术前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手术治疗效果按Odom分类系统评定^[1],优18例,良4例,差1例。优良率达95%。结论 改良的腰椎间盘镜手术治疗颈椎病,具有切口小、恢复快、能更清晰处理术野和椎体后缘病灶、对周围血管和神经保护性强。符合病人心理、现代微创手术的要求。与传统的颈椎前路手术相比,改良的腰椎间盘镜用于颈椎前路手术是微创腔镜手术和传统开放手术的结合,更有助于手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984.
肋骨骨软骨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肋骨骨软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结合本组3例患者,总结肋骨骨软骨瘤的临床特点。分析临床漏诊误诊的原因。结果:3例均手术治疗获得效果好。结论:肋骨骨软骨瘤临床少见表现多样,是造成漏诊误诊的主要原因,CT、MRI检查均能确诊本病,对于隐蔽性更强、上述检查仍不能定性的病理可明确诊断,手术切除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85.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rhIGF-1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骨保护素,骨保护素配体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明确骨保护素,骨保护素配体在骨质疏松症发病的作用机理及rhIGF-1在临床中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2代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在rhIGF-1为0ng/ml,10ng/ml,20ng/ml,50ng/ml的浓度中培养。观察细胞的生长及钙结节的形成,MTT法,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N)测定细胞增殖和分化,RT-PCR测定rhIGF-1对成骨细胞骨保护素,骨保护素配体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成骨细胞在7d可铺满瓶壁,30d可形成钙结节,rhIGF-1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ALP和OGN的分泌,促进骨保护素,骨保护素配体基因的表达,以促进骨保护素表达明显,在rhIGF-1为10ng/ml时作用明显。结论 rhIGF-1可促进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骨保护素,骨保护素配体基因mRNA的表达,骨保护素mRNA表达显。rhIGF-1可能通过影响骨保护素,骨保护素配体而调节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平衡,使骨重建,从而防治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986.
高慧贤  王立华 《工企医刊》2003,16(6):103-103
骨质增生性疾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可引起关节疼痛、僵硬、活动不便,功能减退等症。本病病程长,且症状逐渐加重,严重影响劳动生产力。1993年以来采用“骨增舒”(即抗骨质增生药散)湿热敷治疗骨质增生病207例取得了良好  相似文献   
987.
<正>患者女性,61岁,住院号232578。因慢性肾功能不全13年,维持性血透12年,全身骨痛伴皮肤骚痒5年,头痛头晕渐加重半年,视物不清伴复视一周入院。查体贫血貌。双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射正常存在,左眼外展受限。颈软。心脏向左下扩大,心前区可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右下肺可闻及少量细湿啰音轮薷≈住K闹×Α⒓≌帕φ#旆?射对称存在,双侧双划征(+),余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一)。查BUN13.9mmol/L,CR372umol/L,Ca2.57mmol/L,P1.96mmol/L,AKP768u/L,全段甲状腺激素(iPTH)370pg/ml。MRI示1.左额叶缺血改变.脑梗死。2.颅板显著增厚。诊断1.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2.肾性骨病、颅板异常增厚伴颅神经损伤。入院后在充分透析基础上予以磷结合剂,活性维生素D3及活血脑保护治疗。2周后患者AKP降至429u/L,左眼余视未能纠正,骨痛头痛好转出院。图1、2、3示颅脑轴位SETlWI,颅脑轴位FSET2WI,矢状位SETlWI,颅板松质普遍增厚,以颅盖骨明显,最厚处达1.8cm讨论肾脏是参与机体骨代谢的重要器官之一。肾性骨病指肾功能衰竭后,高磷及由于缺少la羟化酶。维生素D不能有效活化,影响肠道钙吸收及骨代谢而导致的骨病。肾性骨病可发生在肾功能不全的任何阶段,尿素症患者100%有肾性骨病存在,是尿毒症的重要并发症之一。肾性骨病通常分为三类高转化型,低转化型,混合型。本案患者骨痛,皮肤骚痒,高磷,AKP及PTH显著增高,符合高转化型肾性骨病。高转化型肾性骨病常见的病理改变为1.纤维性骨炎表现为骨小梁排列不规则,骨组织失去板层状结构,纤维组织增生致骨小梁及骨髓纤维化。2.骨硬化表现为网状骨骨小梁厚度和数量增加,骨密度增加,最常见于椎骨。但如本例由于肾性骨病导致骨面积大量增加,颅骨异常增厚伴颅神经损伤的未见报道。患者由于颅骨异常增厚,可能影响了头痛结构导致头痛不适,也可由于颅底骨增生,挤压颅神经导致左眼斜视、复视,视力下降。逐见肾功能不全肾性骨病的多样性及危害性。应在肾功能不全早期重视患者骨代谢异常,积极纠正高磷、低钙,酌情补充活性维生素D3,纠正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必要时需手术治疗。最大限度防治肾性骨病的发生、发展,对提高慢性肾衰患者长期生存质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88.
无柄髋关节才是真微创(MIS)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微创——其真谛是把创伤减到微小的地步。目前的小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MIS)指的竟然是表面的“小切口”——这当然是“面子”问题,而真相其实依旧是切除完好的股骨颈后再掏空股骨髓腔,再把人工髋关节的“柄”插入髓腔,依然存在着有“柄”的人工髋关节。在术后经常会伴随着无法幸免的并发症,例如骨溶解、骨吸收、松脱(loosening)、“有柄”人工髋关节“柄”的下沉、  相似文献   
989.
王守丰  邱勇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6):1147-1149
骨骼的纵向生长不仅需要激素的调节,同时也需要旁分泌的局部调节因子的调节,因而调节因子可分为系统性调节因子和局部调节因子。系统性调节因子包括生长激素、甲状腺素、雌激素、雄激素、维生素D3、视黄酸及皮质激素等。局部调节因子包括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Ihh/甲状旁腺素相关肽(PTHrP)及类视黄醇等,它们与核内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调节与控制软骨内成骨的进程。现对近年来软骨内成骨的主要调节因子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90.
管状骨增宽牵引成骨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管状骨增宽牵引后新骨形成的变化。方法 在成年山羊的后肢放置2只增宽牵引器。实验组9只术后第8天牵引,对照组3只不牵引。牵引完毕后不同时期,各宰杀3只,评价管状骨增宽牵引后新骨形成的质和量。结果 实验组胫骨平均增宽7.83mm,X射线见牵引间隙逐渐变模糊,暴露侧有骨不连,非暴露侧成骨良好,牵引完毕3个月,未暴露侧新形成板层骨与原来胫骨融为一体,而暴露侧骨不连区为致密纤维组织。结论 管状骨增宽牵引成骨后,两侧牵引间隙成骨不一致,良好的血供,对新骨形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