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05篇
文化教育   391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260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347篇
  2009年   320篇
  2008年   824篇
  2007年   323篇
  2006年   267篇
  2005年   201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12.
在1993年全国高中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决赛中,曾有这样一道光学赛题: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综合分析方法,阐述和分析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实质。初步提出奥林匹克精神影响下的体育信仰概念,并对这一概念加以科学阐释,为体育的和平、和谐、和爱、和美作进一步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4.
题目设n是正整数,{A,B,C}是集合{1,2,3,…,3n}的一个分割,且满足|A|=|B|=|c|=n,其中|S|表示集合S中元素的个数.证明:存在x∈A,y∈B,z∈C,使得x、y、z中的一个数是另外两个数的和.  相似文献   
15.
北京2008年奥运会教育计划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2002年8月24日,国际奥委会“寓教于体”(EducationThroughSport)世界论坛在德国威斯巴登市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了促进奥林匹克教育在全世界进一步发展的“威斯巴登宣言”。宣言表示:国际奥委会正式决定2003年为“奥林匹克文化与教育年”。我们特刊发了北京奥组委代表、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张海峰先生在大会上陈述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教育计划》和中国奥委会派出的代表孙葆丽教授写的介绍文章,并将连续刊登相关介绍文章。以使广大读者深入了解教育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导学校体育的实践,推动奥林匹克教育在中国的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6.
“都灵2006奥林匹克教育计划”的目的和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第20届冬季奥运会将在意大利的都灵举行,为了能够对这一重大赛事进行充分的准备,都灵冬奥会组织委员会(TOROC)提出了以道德、社会、自然环境为中心的“都灵2006奥林匹克教育计划”。该计划从各国现行的教育体系出发,贯穿于旨在能够举办以人为本的2006年冬奥会的初创活动,并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不断地发展和实施。一、奥林匹克教育计划的目的从总体上看,都灵冬奥会组织委员会针对中小学生,主要是16~18岁的青年学生提出的“都灵2006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希望能够达到三个目标:l.运用奥林匹克赛事这样重要的场合来促进青少年…  相似文献   
17.
何荣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1302-1304
分析申奥过程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和巨大影响,阐释如何借奥运契机,弘扬中国文化,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进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8.
奥林匹克体育与希腊文明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论述了奥林匹克体育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明,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依赖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当时的文明程度的观点。认为只有认清奥林匹克的源头,才能准确把握奥林匹克发展的方向。揭示了奥林匹克体育与古希腊的经济文明、军事文明、宗教文明、艺术文明、制度文明有诸多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奥林匹克运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运动,更不仅仅局限于奥运会的竞技比赛,而是超越了体育与竞技,以体育为载体,融体育、文化、教育为一体的世界性社会活动,其范围之大,影响之广,是任何一项体育活动都无法比拟的。奥林匹克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北京申奥的成功,为在我国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传播奥林匹克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逼。开展奥林匹克教育,高校体育系、部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仅凭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本文就高校体育系、部如何协同其它部门和团体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等问题做些初步探讨,提供若干思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透析奥林匹克文化的地缘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林匹克文化是跨民族、跨地区、跨制度的全球文化。从地缘的角度分析奥林匹克文化传播,提出“文化源———文化极———文化区”的传播模式,并从历届奥运会主办城市的地域分布特点来分析奥林匹克文化的地缘空间现象和传播动态,预测奥林匹克文化地缘传播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