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18篇
交通运输   3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31.
A potential solution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in the transport sector is the use of alternative fuel vehicles (AFV). As global GHG emission standards have been in place for passenger cars for several years, infrastructure modelling for new AFV is an established topic. However, as the regulatory focus shifts towards heavy-duty vehicles (HDV), the market diffusion of AFV-HDV will increase as will planning the relevant AFV infrastructure for HDV. Existing modelling approaches need to be adapted, because the energy demand per individual refill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for HDV and there are regulatory as well as technical limitations for alternative fuel station (AFS) capacities at the same time. While the current research takes capacity restrictions for single stations into account, capacity limits for locations (i.e. nodes) – the places where refuelling stations are built such as highway entries, exits or intersections – are not yet considered. We extend existing models in this respect and introduce an optimal development for AFS considering (station) location capacity restrictions. The proposed method is applied to a case study of a potential fuel cell heavy-duty vehicle AFS network. We find that the location capacity limit has a major impact on the number of stations required, station utilization and station portfolio variety.  相似文献   
32.
IntroductionMobile Agents equipped with intelligence,of-fer new technology that helps automate NetworkManagement activities,which are increasingly be-coming complex due to exponential growth of in-ternet users,and thus demanding higher levels ofhuman manager expertise and involvement.Well-known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s that areused to monitor and manage network devices in-clude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 SN-MP) and Comm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Proto-col ( CMIP) ,SNMP be…  相似文献   
33.
深圳市汽车拥有量与机动化出行需求迅猛增长,迫切要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规划在市区北部建设BBT1号线。论文阐明了深圳BBT1号线建设必要性,提出了线路方案,场站布局方案与运营线路组织方案。  相似文献   
34.
西宁站至动车所的动车走行线较短且面向动车所为超过6‰的下坡道,结合动车所布置形式及作业特点,对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第二级(CTCS-2)行车模式与调车模式在能力适应性、安全性和作业方式等方面的优缺点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采用CTCS-2级调车模式的研究结论:(1)无论采用列车运行控制办理还是调车办理均能满足能力要求;(2)CTCS-2列控等级的列车方式和增加调车应答器防护功能的CTCS-2列控等级调车方式均能满足安全防护要求;(3)采用CTCS-2级调车模式作业动车所控制自主性强、作业灵活、效率高。  相似文献   
35.
新丰镇车站自完成纵列式双向三级七场模式改造后,为进一步提高其生产能力,进行了扩能调研,分析了车站现状,从加强密集时段生产组织,压缩等检、技检、待发时间,发挥站机一体化作用等方面出发,对"7.1"调图过渡期间的运输组织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根据实际生产完成情况,论证了针对"7.1"调图所采取的运输组织措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6.
作者设计了基于GIS的车站信号设备管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信号设备的故障诊断与信息定位系统.文中给出了故障诊断系统的基本结构及信息定位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37.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是实现特大城市有效更新的重要路径。针对轨道交通TOD推动城市更新的机制保障及实现路径问题,从制度特征、核心主体及更新规律3个层面总结东京轨道交通TOD推动城市更新发展的特征,分析东京二子玉川站再开发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政府通过赋予以轨道主体为核心的再开发组织法定权利,将规划开发及土地利用的权利下放给市场,可以实现再开发组织自主进行项目设计和项目开发;实施“再开发促进地区”制度,放宽再开发区域内的容积率限制,能够激励轨道主体参与公共空间建设并获得更高的开发强度,推动土地利用价值最大化并实现参与主体的利益平衡。研究成果以期为我国特大城市TOD模式下的城市更新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8.
锦屏一级水电站岩锚梁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学元  马丰云 《隧道建设》2011,31(2):235-239,245
为解决高地应力、低抗压强度地质条件下岩锚梁开挖成型困难及岩锚梁混凝土浇筑后出现裂缝等技术难题,结合锦屏一级水电站岩锚梁施工技术,详细介绍了岩锚梁开挖方案、超前支护参数、高强锚杆施工工艺、混凝土浇筑时段及方法等。保证了锦屏一级水电站岩锚梁顺利、优质地完成。  相似文献   
39.
刘文 《隧道建设》2010,30(4):376-384
研究布置在薄层、陡倾角灰岩、夹软弱页岩层状中的大型地下洞室高边墙在无盖重条件下,通过固结灌浆加固处理,验证固结灌浆施工工艺,以确定合适的灌浆压力及浆液配比;验证无盖重固结灌浆加固处理措施对洞室高边墙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大型地下洞室高边墙布置在薄层、陡倾角灰岩、夹软弱页岩层状中实施无盖重固结灌浆加固处理尚无成功经验的空白,对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0.
沈景鹏  王俊彦 《隧道建设》2014,34(Z1):166-171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土地的取得日益困难,节约土地及土地资源有效利用成为全世界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如台北车站特定专用区,原早期规划用于地面的轨道交通及长途巴士,因台北市的快速发展,已严重影响城市交通,故政府于30多年前一次性地将铁路以及尚处于规划阶段的捷运、高铁等轨道交通先规划于地下空间,再先后依序完成,并利用部分地下空间规划商业及人行通道。另外,于地面规划立体长途巴士转运站,让车辆及行人分别与地面高架道路及地下空间连通,此空间的整合不但使运输量庞大的轨道交通有效地利用于地下空间,且减少长途巴士对地面空间的冲击,使旅客及行人能于地下空间无缝对接,增加通行的便利及安全,创造另类的地下经济。台湾由于地狭人稠,为配合经济发展,对土地的利用相当精致,特以台湾经验论述之,就教诸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