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社会科学   20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模因是文化进化的基本单位,语言的模因是存储于人类大脑中的信息,以词语区别特征的形式体现出来。词语的产生和传播,是模因由一个词语载体复制给另一个词语载体的过程,并使新旧词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形成子代和亲代的关系。通过对定中结构“男阿姨”和状中结构“被自杀”两类超常规新词语的考察发现,在这个复制的过程中,模因为确保自身得以延续,往往以原样传递、外界修复以及自身变异的方式进行运动,有利基因和不利基因籍此产生强势和弱势、显性和隐性的变化。模因的复制既有原样的重复,也有创新性的突破,因此,语言的词汇系统既保持了稳定,又不断有新质产生。  相似文献   
42.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了新词最丰富的来源。本文就2001年1月至4月word spy所收录的英语新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使我们看到英语词汇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了解到创造新词最常用的构词方法,以及词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对我们以后学习和掌握英语是很有用的。  相似文献   
43.
现代汉语新词语中出现了很多外来词汇,其中一些已经很好地被汉语“汉化”,在发音、拼写习惯和构词方式上已完全符合我们汉语的习惯,而有些词语还带着异域风情.旨在通过对汉语新词语中外来词汇的“汉化”过程的分析,揭示我们汉民族语言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包容性,汉民族语言在引进、运用、吸收和改造外来词与的过程中体现了汉语本身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具有极强的开放性,渗透性与兼容性.  相似文献   
44.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汉语新词语不断涌现.文章对汉语新词作出了界定,追溯其起源,全面系统地对汉语新词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汉语新词的特点,指出汉语新词语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产生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4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全面地储存了文化的整体信息。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承担着负载文化的主要任务,反映了文化的变迁。文章以新世纪以来出现的汉英新词语为研究对象,探索汉英新词语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46.
时尚"哥"族新词的兴起使"哥"的语义呈泛化趋势,"哥"的亲属称谓本义演变成一种对职业群体男性成员的最强烈的情感表达符号,显现了对语言规范的超越、突破、变异的语义"偏离"。"哥"族新词衍生的主要机制源于模因理论。特殊语境和网民的心态是族词迅速风行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相似文献   
47.
文章以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为基础,对汉语新词语的翻译进行探讨。汉语新词语翻译主要是将汉字中富有特色的文化信息传递给外国读者,属于一种跨文化的交际,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要不断地进行动态顺应,既要顺应不同的翻译目的、文化差异和表达习惯,又要顺应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心理等具体语境,然后确定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汉语新词语的翻译能够起到传播中华特色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48.
梳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的旧词新义词语,分析它们在词语长度、构成材料、结构方式、词性分布、生命力、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49.
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大学生了解和运用新词语的情况。结果发现,大学生对文化教育类和社会生活类的新词语最为熟悉,对政治类的新词语运用得最多。不同性别、不同生源的大学生在了解和运用新词语上有显著差异;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了解和运用新词语上无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了解和运用新词语时情况比较复杂,大二、大三学生的情况明显好于大四学生。  相似文献   
50.
从表人语素构造新词语的多样性、修辞认知、原型问题,以及无标记转指与貌似表人词语、表人斯词语的语义框架类型等六个方面,运用了原型与典型范畴理论、隐喻与转喻理论、标记理论、“框架-注意”理论,阐释了表人新词语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