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社会科学   66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人类的文学、文化、文明发展存在纵向与横向两条发展线索,这两条发展线索都具有承续性与变异性,可以说传承与变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文学、文化、文明的传承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变异也是广泛甚至必然的。人类早就认识到纵向发展的变异规律,并且有了系统的理论,然而横向变异却长期没有被学界关注,更没有被作为一种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而系统地总结出来。比较文学变异学是横向变异规律的理论总结,揭示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规律,这是西方比较文学、比较文化、比较文明理论所忽略的重要问题,是对学界长期以来文明研究盲点、文明偏见的补充和纠正,是学术理论的一个重要创新,是人类文学、文化、文明发展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92.
93.
亨利·雷马克提出的跨学科研究思想在比较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美国比较文学学会的四份报告,本文通过探寻雷马克比较文学经典定义的历史底蕴,阐明比较文学体现了人类对知识整体性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传统学科分类的抗争,追溯跨学科研究思想在经历美国比较文学界的广泛响应和探讨,并最终得到学界认可的过程。  相似文献   
94.
王国维、李辰冬皆借西方文论话语来研究《红楼梦》,但二人在运用西方理论解释作品、使西方文论产生"化合"作用的力度和方式上是不同的: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从始至终把中国古代文论话语方式移开隔离、向叔本华的思想及西方学术规则靠拢,文章更多地表现为中国文论"西方化";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虽借鉴泰纳的文学思想,重视小说与时代、环境的关系,强调作者个人意识与时代意识的互动,但其落脚点在于更好地阐释中国文学文本,为中国文本在世界文学经典之林寻找根据,指明《红楼梦》不同于西方经典文学的独特价值。在对待西方文论的态度、明确自身文化立场方面,李辰冬的"红学"研究更有可取之处。另外,李辰冬为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比较文学研究者应对其研究予以相应的重视。  相似文献   
95.
柳无忌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外文学的研究、教学与交流,是公认的中西比较文学的重要开拓者之一,被美国学术界誉为沟通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桥梁。他1927年于北京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1931年  相似文献   
96.
姜哲 《江海学刊》2023,(6):237-252
“中国比较文学”在国际学界的发声固然十分重要,但其不能由是而成为争相举异的仓促之学,更不应将“比较文学”毫无底线地降解为“异同游戏”。即便其冒“中国学派”之名强“异质性”为“可比性”,亦只是源于对“法国学派”和“美国比较文学”的草率抽象而已。这种喧哗一时的“中国声音”不仅未能建构出独特的“中国话语”,反而聒碎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初心。在重访“法、美之争”并钩稽二者之深细牵连的基础上,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应该被功能化为一种“可汇通性”。这一理解既无违于“比”和“comparo”在古汉语及拉丁语中的“本义”,又可消解实体化的“可比性”所潜藏的范式规训,并阻遏其向“文学比较”的隐秘滑落。“可比性”犹如门户之“枢机”,入于中空之环,始可纵横捭阖、以应无穷。具体于“比较文学”,即是因由“后设语言”而对“比较之第三元”的先行组建,遂使“前两元”之间亲密相交、互文以见义。  相似文献   
97.
比较文学中的误读是两种文化接触时不可避免的产物。误读既表现为单一的接受过程中接受者对异质文化的"自以为是"的解读,还可以表现为接受者对异质文化的不准确理解甚至误解。造成误读的原因是过分强化了比较文学的开放性特征,即泛学科、泛文化和文化化等。文化的多元与冲突是误读形成的内在因素,跨文化研究是误读的外在条件。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误读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8.
<周易·比卦>涉及亲比的多个方面,长期以来被奉为安邦定国和人际交往的重要准则.其智慧对发展中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周易·比卦>在比较文学的研究意义、研究主体、研究客体以及研究视域等四个方面为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体系.以比得吉,真诚友善,保持根本,广纳博采,既是比卦的核心所在,也是比较文学的根本所指.  相似文献   
99.
“文学平行本质”是扎拉嘎先生在多年的学术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比较文学概念。这一理论概念对于我们重新理解比较文学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强调被比较对象在各自所属的审美系统内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明确指出了比较文学的任务在于发掘各民族文学的特性。而扎拉嘎先生的有关清代蒙汉文学关系的研究则充分的诠释了这一理论的价值所在,是运用这一理论研究各民族文学关系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00.
平行研究中的变异问题是比较文学变异学的两大研究领域之一,该研究不但是一个有待开垦的处女地,更是一个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从变异学角度重新审视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可以揭示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相互比较与阐发之中的变异规律,涉及当今学术研究的许多重要问题。从学理上阐析平行研究中的变异问题的具体内容和生成机制可知: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在相互阐发中出现的误读、误解等变异现象是此类研究的对象;东西方文明的异质性和话语规则的不同是导致阐发变异的根本原因,而决定阐发的则是话语权。由于与话语权紧密相连,平行研究中的阐发变异不仅是有待研究的学术问题,而且也是值得反思的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