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社会科学   66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81.
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是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发展而成的新兴学科,其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其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地位。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是有关双方文学与文化系统的研究,影响关系研究和平行研究是中国民族文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2.
陈涵平 《学术研究》2005,4(12):129-132
间性理论是文本间性、主体间性、文化间性诸观点的综合。这一理论最初由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娃提出,然后通过众多西方学者的补充与完善,逐渐形成为一种涵盖广泛并涉及众多文本理论的诗学观点。这一理论向比较文学的渗透,可以强化比较文学的对话性,拓展比较文学的文化边际,丰富比较文学中影响研究的内涵和方法。  相似文献   
83.
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无法回避下列问题:怎样区分文学和非文学,或曰虚构和非虚构?文学生产、流通、接受过程中的文学文本如何不同于其他文本?文学是怎样被书写出来的?文学审美成规的运作机制是什么?从20世纪文学研究的发展史和源流看,有9个反映文学写作和阅读审美性问题的命题,3条建议可供文学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84.
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再探讨--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与学科本身的定位和具体研究对象的确定等有关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能否成立和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当今学界比较有影响的有关比较文学可比性观点的辨析以及可比性问题实质的深入探讨,提出了一种新的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不同阶段的内容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5.
互文性批评旨在通过对若干有关联文本的考察,在更深邃、更博大的文化-哲学视野中审视文学问题.本文从重诂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小诗《飞虻》入手,在三层阐释层面上审视作为强者诗人的布莱克表现出的"影响的焦虑",以及他的"焦虑"对后代作家的再度影响,揭示跨文化、跨时空的语境中,以互识、互证为基础的人类思维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86.
欧洲中世纪有着相当丰富和卓有成就的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资源,它既继承和发扬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一些批评传统,又在基督教文化大语境的浸润下产生了新的批评模式,在某些重要方面开启了文艺复兴以后近代批评的先河。特别是在其比较的批评类型中还可以找到今天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的最原初形态,而当时的语法学批评、修辞学批评等,也可以看做后世影响巨大的形式主义批评的最原初形态。中世纪对诗歌有四种最重要的定位:语法学的、修辞学的、逻辑学的和哲学的。其中语法学定位历时最久,并且是中世纪人文主义的载体;修辞学定位在古典主义后期几乎已销声匿迹,其后以语法学论文的形式出现;逻辑学定位与经院哲学密切相关,哲学定位则与柏拉图主义血肉相连,从古典主义后期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代。  相似文献   
87.
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的根本属性在于它的跨越性,但它的跨越又不可能漫无边际,必然要受到可比性原则的制约.跨越性与可比性构成了有效的张力结构,保证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合法性栽和有效性.文章在此基础上,辨析了可比性原则的实质及其与跨越性交互影响及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阶段所体现出来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88.
比较文学的角度把莎士比亚及其作品与中国作家及其作品进行平行比较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综述,充分展示了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成果不同于西方的审美特色,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的异同。  相似文献   
89.
林黛玉和安娜是中国和俄国文学作品中的两个反叛女性形象。她们以各自的方式追求爱情与自由,最终又都以悲剧结束。比较林黛玉和安娜抗争行为的异同并分析存在境遇对其抗争行为的影响,以期给比较文学研究者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0.
辐射研究给影响和接受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这一视角关注外来现象 ,特别是外来现象的演化和生成。这样的研究在比较文学中构成了新的点、线关系和这些关系之间的各种连线。朝鲜文学、文论对中国文学、文论的接受就是后者对前者辐射影响的结果。尽管西方辐射研究在影响与接受理论中已形成辐射研究框架 ,但是东方的辐射研究在内容、方式、发展势态等方面与西方的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