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社会科学   19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国歌是一个国家精神面貌的体现,是现代国家不可缺少的元素。国歌是在世界历史驶入近代文明,人类活动联系紧密,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出现的。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是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和中国历史前进的必由之路;现代化所蕴涵的科学性使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历史的借鉴,需要同中国国情相结合。而孙中山对现代化的认识和实践,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的思想宝库和无穷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曾有过两次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特点尤为突出。本文在学术界公认的四个特点基础上 ,补充了三个特点 :国共两党的合作是共产党主导作用不断增强的两党合作 ;是有纲领的两党、两军队的合作 ;是合作与对抗相互交织的两党合作。  相似文献   
14.
杨天平 《理论界》2004,3(1):112-113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系指南京国民政府根据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于1929年制定并公布的民国中后期教育发展的总纲领。该教育宗旨一方面承续了晚清至民初通过颁行教育宗旨统一对受教育者的目标要求和规定教育内容的传统模式,从而结束了“五四”前后教育无宗旨的离散混乱现象,另一方面又致力于给教育以服务于三民主义的社会定位,从而在近代中国教育宗旨史上发挥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清王朝在辛亥革命中分崩离析,是“孙中山领导的党和人民一起推翻的结果”。“孙中山领导的党”,主要就是指1905年夏建立的同盟会。同盟会在近现代中国政治史中具有重大的地位和作用:以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而孙中山的革命理念和方案在当时无疑是比较先进的、科学的民主主义政纲;组织机构采取三权分立原则,摒除了会党的宗法观念和习气;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量加盟为骨干,他们胜任政治指导者的角色;形成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领导核心,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制定了《革命方略》,包括了纲领、方针和相关政策;基本上统一了全国的主要革命团体,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地域性和分散性。同盟会进行了革命的宣传鼓动,批判了保皇谬论,坚持了反清武装斗争,促成了伟大的辛亥革命。当然,同盟会自身的局限性,主要是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芜杂涣散,也给革命运动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民生政治观扎根于中国现实土壤和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延续性,对当前民生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民本思想、大同思想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是我国传统民生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它们之间既有一致性又存在必然的差异性,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民生政治观。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以其磅礴的气势和高昂的斗志,铸就了广为赞颂的辛亥精神。而时代的发展与历史的演进,又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凝铸成更具时代内涵的民国精神。正是这一时代精神,不仅拓展了辛亥革命更为深远的历史价值和深层意蕴,而且也为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又紧握时代脉搏,将凸显时代内涵的民国精神继续拓展提升,进而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更为巨大的历史跨越。  相似文献   
18.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孙中山接受了中共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欢迎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时代主题,这就是中国现代化,这是一个跨世纪的大课题。从两宋以来,中国先后有六次痛失完成社会变革、走向近代化、现代化的历史机遇;今天正是一个百年不遇、千载难逢的大机遇。“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是带领20世纪中国现代化起步的三位历史巨人。“三民主义论─—新民主主义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改造论和建设论)”,是指引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三面主要理论旗帜。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邓小平在历史的转折关头起了决定性作用,但也有毛泽东的奠基之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理论思维高度回答了三大课题: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体制现代化目标问题;中国现代化主体确立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建立起体现资产阶级利益诉求的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为维护资产阶级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孙中山着力于国家建构的探索,其重要表征一方面是发展和完善三民主义,试图以此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为践行权能分治和五权宪法的政府管理模式,设计了政党权力,并试图将政党权力转化为国家权力,由"以党治国"而"党化国家",由此草创了"党国体制"的国家建构模式。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政体所作的国家建构的努力是创造性的,具有历史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