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6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98篇
农业科学   80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31.
采集中国东海舟山海域海底不同层次9个海泥样品,通过稀释培养分离纯化得到海洋细菌78株。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上述分离所得海洋细菌对鳗弧菌、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创伤弧菌、费氏弧菌等5种水产病害常见病原弧菌的抑制作用,获得具有抑弧菌作用的海洋细菌17株,占21.8%。其中6株菌株对费氏弧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占7.7%。7株菌株对哈维氏弧菌的抑菌作用较显著,占9.0%。2株菌株对创伤弧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占2.6%。2株菌株对溶藻弧菌和鳗弧菌显示一定的抑制作用,各占1.3%。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稀释培养法能分离到一定数量和种类的海洋细菌;来自海底泥的海洋细菌中存在较多的具有水产病原弧菌拮抗活性的菌株。  相似文献   
132.
罗非鱼创伤弧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春季广东、海南的养殖罗非鱼苗种出现较大范围的死亡现象,在广东珠海某罗非鱼养殖场的发病罗非鱼体上分离到一株病原菌ZH1。人工感染试验显示该分离菌株具有较强毒力,该病原菌经ATB 32E细菌鉴定系统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为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诺氟沙星、头孢克洛、氧氟沙星和壮观霉素等19种试验药物敏感。本研究病原的鉴定与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为罗非鱼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3.
应用单因素试验、复合保护剂组合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鳗弧菌载体疫苗MVAV6203A-1冷冻干燥的保护剂配方进行筛选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众多保护剂中半乳糖、海藻糖和脱脂牛奶的组合使用,能够显著提高细胞对冷冻干燥环境的耐受力。以冻干后的细胞存活率为响应值,响应面法优化的结果为:半乳糖4.6%、海藻糖2.3%、脱脂牛奶10.2%,以优化的最佳配方进行的3次重复冻干试验,细胞平均存活率可达77.3%。优化的保护剂配方适用于鳗弧菌载体疫苗的冻干生产。  相似文献   
134.
本研究针对大蒜提取物对印度明对虾(Fenneropenaeus indicus)黑腮病病原多重耐药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体外和体内的抗菌活性进行了评价。先利用市售的几种抗生素记录致病性哈维氏弧菌的抗菌谱。然后,利用琼脂扩散法来研究大蒜对哈维氏弧菌的抗菌活性。将哈维氏弧菌接种在琼脂平板上,对每种大蒜提取物(鲜榨大蒜提取物—FSGE,冻干大蒜提取物—FDGE以及用甲醇提取的大蒜提取物—MGE)设计三种不同的浓度。结果表明,鲜榨大蒜提取物对哈维氏弧菌的抑菌活性明显优于冻干大蒜提取物和用甲醇提取的大蒜提取物。本研究分别在对虾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0.5%和1%浓度梯度的大蒜来评价大蒜治疗感染哈维氏弧菌的对虾的效果。结果表明,综合大蒜提取物的短期和长期防治(1%含量)的效果分析,对虾累积死亡率降低了75%。本研究探讨了鲜榨大蒜提取物替代抗生素在印度明对虾饲养防病上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5.
Five cultures of microalgae (Chlorella minutissima, Tetraselmis chui, Nannochloropsis sp., Arthrospira platensis and Isochrysis sp.) with no culturable bacteria were tested for their ability to inhibit the growth of six Vibrio bacterial strains (V. parahaemolyticus, V. anguillarum, V. splendidus, V. scophthalmi, V. alginolyticus and V. lentus). The influence of light on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the microalgae was investigated. All microalgae cultures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bacteria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reatments (P < 0.05), and their antibacterial activity was not influenced by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light. In the control groups, the numbers of bacteria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in the absence of microalgae cells demonstrating that the bacterial cells were able to utilize the growth medium of microalgae cultures. The present results may explain the low levels or absence of Vibrio strains in microalgae cultures, and the positive effect of addition of microalgae in rearing of fish larvae, and implicate the production of antibacterial compounds by microalgae cells.  相似文献   
136.
对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进行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悬液和生理盐水(对照)注射感染,研究其血清免疫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注射鳗弧菌悬液组SOD活性12、24、48h均高于对照组,48h达到最高;CAT活性12、24h增加非常明显,12h达最高;AKP活性5、12、24h都有增加,均高于对照,24h最高;ACP活性12h开始上升,24h达最高。在人工感染鳗弧菌48h内,日本蟳体内的免疫因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血清中SOD、ACP、AKP、CAT活性在不同时间段均有显著升高趋势,高于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137.
采用转座子mini-Tn10/Km构建了致病性溶藻弧菌的突变库,采用半固体双层平板初筛到73株运动缺陷突变株,初筛的突变株纯化及重复筛选后获得运动性缺陷表型稳定的突变株ND-01MM,Southern鉴定确定其为单位点插入。野生型菌株ND-01和运动缺陷突变株ND-01MM对致病性溶藻弧菌的天然宿主大黄鱼粘液的趋化、粘附以及在大黄鱼吞噬细胞内存活能力等生理功能的比较研究发现,溶藻弧菌运动缺陷后趋化及粘附能力均极显著下降(P<0.01),但在吞噬细胞内的存活能力则与野生型菌株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腹腔注射和浸泡两种方式感染大黄鱼,结果发现运动缺陷对浸泡感染的影响较为明显,但对腹腔注射的感染方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8.
低氧胁迫对九孔鲍免疫防御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陈政强  陈昌生  战文斌 《水产学报》2012,36(11):1739-1747
为了解低氧胁迫条件下九孔鲍免疫防御因子的变化及机体抗病力变化, 将九孔鲍置于不同的溶解氧环境中, 观测相关免疫因子变化。结果显示, 在水温为(22.1?1.3) oC, 盐度为30.72?0.54, pH值为8.20?0.14的海水环境中, 溶解氧含量由(7.49?0.14) mg/L下调至(2.53?0.16) mg/L后120 h内, 平均体质量为(14.25±2.21) g的九孔鲍未见死亡, 而每只鲍注射5.0?105 CFU 副溶血弧菌后120 h内实验鲍的累计死亡率高达91.11%?7.70%, 比对照组(11.11%?3.83%)累计死亡率高出80%, 血淋巴抑菌清除率下降至?(3 340.47%?298.57%), 显而易见, 低氧胁迫使得九孔鲍拮抗副溶血弧菌感染的抵抗力显著下降。低氧(2.53?0.16) mg/L胁迫下, 九孔鲍血淋巴细胞数量(THC)下降30.62%?4.87%、血淋巴细胞吞噬率下降62.77%?5.79%、呼吸爆发产生的超氧阴离子数量下降22.21%?5.89%。低氧胁迫下九孔鲍血淋巴细胞内MPO活性上升(9.63%?7.59%)~(22.90%?13.73%)、CAT活性提高(7.68%?6.83%)~(56.28%?13.96%), 反映出低氧胁迫下九孔鲍体内应激反应产生的物质氧化加剧, 血淋巴细胞内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溶解氧含量由(7.49?0.14) mg/L下调至(4.51?0.12) mg/L后九孔鲍已明显处于低氧胁迫和应激反应状态, 120 h内的累计死亡率达到37.78%?3.85%, 血淋巴抑菌率下降至883.56%?123.22%; THC、血淋巴细胞吞噬率、呼吸爆发产生的超氧阴离子O2- 数量等最大降幅分别达到12.51%?6.59%、21.90%?15.84%、12.93%?5.74%; MPO活性在原有水平的?(10.61%?4.20%)~(7.13%?6.45%)之间波动, CAT活性在?(5.17%?18.08%)~(16.26%?10.85%)之间变化。  相似文献   
139.
凡纳滨对虾细菌性红体病病原的分子特征与耐药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健舜  朱凝瑜  孔蕾  郑天伦  杜建明 《水产学报》2012,36(12):1891-1900
为探明引起凡纳滨对虾细菌性红体病的病原,从病虾肝胰脏分离得到10株优势菌,经回归感染实验证实其为引起此次红体病的病原菌.Vitek与16S rRNA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株均为副溶血弧菌.基于dnaE-gyrB-recA-dtdS-pntA-pyrC-tnaA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表明,这些菌株形成3个新序列型(ST),其中1株为ST413,7株为ST414,2株为ST415;ST413包含新等位基因型recA-166与tnaA-121,ST414则含有新等位基因型gyrB-219.MLST结果提示,这些副溶血弧菌分离株并非来自单一克隆,呈现出一定水平的分子多样性.但这些菌株均含有大流行群(PG)的分子标记toxRS与VPA1168,并具有相同的毒力基因构成(tlh+ tdhtrh-T3SS1+T3SS2-)与耐药谱,其tdh与trh的缺失并未影响细菌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力.综上所述,引起此次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的10株副溶血弧菌可能为PG的不同变异株.  相似文献   
140.
王锐  王秀华  王玉娟  韩雯  黄倢 《水产学报》2014,38(4):593-600
为了实现对目标细菌的有效示踪,实验以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为标记物,分别设置FITC标记浓度0.2、2、20、50、100、200μg/mL,标记时间1、15、30、60、120、240 min,研究了FITC标记浓度与标记时间对鳗弧菌标记效果的影响,同时对在不同温度(25、4、-20、-70℃)及不同时间(24、48、96、192 h)存储条件下鳗弧菌标记荧光的稳定性进行了比较,对标记鳗弧菌经甲醛灭活后的荧光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了不同光照条件(0、150、1 500、25 000 lx)对标记鳗弧菌的荧光衰减影响,以及在-20和-70℃条件下反复冻融对标记鳗弧菌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FITC的最适标记浓度范围为20~100μg/mL,最适标记时间范围60~120 min,储藏在-20和-70℃条件下,标记后的鳗弧菌荧光信号比储藏在4和25℃条件下稳定,标记后的鳗弧菌经甲醛灭活后的荧光信号稳定性优于对照组,不同强度自然光照对标记鳗弧菌的荧光衰减效果不明显,标记细菌经3次冻融,发现在-70℃条件下冻存的细菌荧光信号稳定性保持良好。本研究结果为FITC用于标记海洋细菌提供了实用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