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3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138篇
农业科学   297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239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01.
中国对虾往西北内陆咸水水域移植的生产性试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王慧  田荣庆 《海洋渔业》1997,19(1):9-12
本文介绍了通过采用引进河水、压碱降盐等改良水质的技术措施,使中国对虾首次成功地移植到内陆咸水水域。经过1个月的试养,中国对虾平均体长增长3.82 cm,平均体重为1.82 g。  相似文献   
102.
从中国对虾ESTs中筛选微卫星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鹏 《水产学报》2003,27(3):213-218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含有10446个中国对虾ESTs的数据库中进行微卫星序列的筛选,共发现微卫星序列229个,占整个ESTs数据库的2.19%,其中含双碱基重复序列146个和3碱基重复序列58个,分别占在ESTs数据库中发现微卫星序列总数的63.76%,和25.33%,大部分发现的微卫星序列均为Perfect形式的重复序列。根据筛选得到的微卫星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19对进行多态性检测,在有扩增产物的16对引物中,首次筛选得到8个中国对虾微卫星标记,并对这些微卫星标记进行了等位基因频率、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PIC值等统计学指标的评价。结果表明,在8个微卫星位点上,等位基因的数目从5到15不等,等位基因长度从:165~305bp,期望杂合度和多态性信息含量分别为0.59到0.89和0.56到0.88,表明这8个中国对虾微卫星标记完全适合于遗传分析。  相似文献   
103.
通过分析中国对虾人工选育两个群体WSSV感染相关免疫与生化因子的变化,研究选育的两个中国对虾群体对WSSV的敏感性和抵抗力。结果表明,两个群体感染WSSV后,总细胞数(THC)在24h达到最大,随后呈下降趋势;两个群体血淋巴蛋白在感染初期和中期变化不同,但在后期均呈下降趋势;相比而言2'对虾群体比6'对虾群体血蛋白含量和THC下降幅度稍慢;2'对虾群体和6'对虾群体感染24h后酸性磷酸酶(ACP)稍有下降,随后保持较高的活性,而碱性磷酸酶(AKP)的变化除2'对虾群体在感染48h有显著增大外,6'对虾群体变化不明显;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WSSV感染有密切的联系,两个群体抗氧化酶活性随WSSV增殖的变化略有不同;细胞内酚氧化酶(proPO)原变化趋势也表现出差异,斑点杂交结果显示6'对虾群体比2'对虾群体阳性反应较早,揭示不同群体间对WSSV感染的敏感性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04.
模拟水产养殖实际,每天以剂量为50μg/g(鱼体重)的恩诺沙星分别给吉富罗非鱼、中国对虾投喂药饵,周期为7d,研究恩诺沙星在罗非鱼和对虾体内的残留与代谢规律,制定停药期。实验结果发现,恩诺沙星在鱼、虾体内均代谢为环丙沙星。在停药的"零"时,鱼肌肉、肝脏和血液中恩诺沙星的含量分别为(3 61±1 02)μg/g、(5 96±2 12)μg/g、(1 25±0 23)μg/mL,消除半衰期分别为15 61,16 83,17 19h。鱼肌肉中代谢物环丙沙星的最高含量为(0 22±0 06)μg/g,消除半衰期67 3h;中国对虾体内恩诺沙星与环丙沙星的最高含量分别为(1 68±0 41)μg/g、(0 066±0 03)μg/g,消除半衰期分别为27 9,33 6h。在本实验条件下,建议罗非鱼的停药期为22d,中国对虾为12d。  相似文献   
105.
中国蛤蜊鳃的光镜与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中国蛤蜊鳃的组织学和表面结构。所有鳃丝的组织结构均相同。鳃丝上皮按结构与功能可区分为4个区带:前纤毛柱状细胞区、侧纤毛柱状细胞区、粘液细胞区和扁平细胞区。前纤毛和侧纤毛分别与食物的运送和呼吸水流的产生有关。扁平细胞为呼吸上皮,其结构有助于气体交换。相邻鳃丝通过成排的、含有血管的丝间连接连系。  相似文献   
106.
感染白斑综合病毒(WSSV)对虾相关免疫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29尾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分别捕自未暴发白斑综合症(WSSV病毒所致)虾池、WSSV暴发虾池以及曾暴发WSSV虾池。用斑点杂交和组织病理学方法确定各尾对虾的染毒(WSSV)程度。用96孔酶标板法测量相应个体血淋巴上清液的抗菌活力(Ua)、溶菌活力(UL)、酚氧化酶(PO)活性以及过氧化酶(POD)相对活性;用硝酸纤维膜斑点法测定其碱性磷酸酶(ALP)相对活性;用血凝法测定其凝集效价(HAT)。通过对以上免疫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WSSV感染与对血淋巴PO活性以及ALP相对活性变化有紧密联系;不同虾池各免疫因子差异显著,发病虾池虾样各免疫指标平均值均低于其他虾池;曾发病虾池的虾样PO活性较强;WSSV与HPV感染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未发病虾池与曾发病虾池实验对虾的Ua与UL相关性极显著,发病虾池实验对虾Ua与UL呈负相关;发病虾池对虾PO与ALP活性相关性显著。不同性别中国对虾血淋巴上清液的免疫因子活性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7.
人工控制自然交尾条件下中国对虾父本的微卫星识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工控制自然交尾条件下,在保持中国对虾雌、雄5∶1的交配比率下,获得了两尾交尾并产生子代的雌虾,同时有4个疑似父本需要识别.利用3个微卫星引物及其组成的三重PCR技术对4个疑似父本进行了鉴别,准确的找到了相应的与雌虾交尾的雄虾.这为建立半同胞家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8.
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在植物生长发育与衰老及应对逆境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MnSOD基因在猕猴桃果实后熟软化及采后贮藏过程的作用,本研究以米良1号猕猴桃为试材,克隆了2个MnSOD基因,分别命名为AdMSD1和AdMSD2。AdMSD1包含675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224个氨基酸,登录号为KY471358;AdMSD2包含690 bp的ORF,编码229个氨基酸,登录号为KY471359。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AdMSD1和AdMSD2均编码稳定的碱性亲水蛋白,包含保守金属结合域DVWEHAYY、Mn2+金属结合位点和特征氨基酸。AdMSD1和AdMSD2均由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组成。进化树结果显示,2个蛋白聚在双子叶植物组的不同分支,属于MnSOD家族的不同成员。定量分析结果表明,AdMSD1在叶片的转录水平最高,在花中的转录水平最低;AdMSD2在花中的转录水平最高,在成熟果中的转录水平最低。2个基因在果实后熟软化过程的转录呈动态变化,但均在软化初期上调,软化Ⅰ期和Ⅱ期下调,进入软化Ⅲ期后再次回升。果实中AdMSD1和AdMSD2的转录水平均在低温贮藏过程中下降。AdMSD1在脱落酸处理的第1和第5天表达上调,而AdMSD2在脱落酸处理后表达下调;AdMSD1在赤霉素处理后表达下调,而AdMSD2在赤霉素处理的第1天表达上调,之后下调。研究结果表明,AdMSDs基因参与猕猴桃果实的后熟软化和采后贮藏过程,为进一步研究SOD在猕猴桃果实采后品质调控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9.
泛素结合酶在泛素化级联反应中居于中心位置,是连接泛素活化酶和泛素连接酶的桥梁,在泛素化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基于荔枝转录组数据库,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转录组数据库泛素结合酶UBC基因家族进行鉴定,最终得到28个LcUBC基因家族成员。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对LcUBC基因家族在‘妃子笑'荔枝不同组织中进行时空表达分析,并对花穗对照和烯效唑处理花穗发育的不同时期进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LcUBC基因家族成员对应所编码的氨基酸数分布在85~1146 aa之间,等电点大小在4.03~9.61之间,5个LcUBC蛋白为稳定蛋白,其余均为不稳定蛋白。2个LcUBC蛋白定位于细胞质,2个LcUBC蛋白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1个LcUBC蛋白定位于内质网,其余蛋白均定位于细胞核。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LcUBC蛋白分为10个亚家族;28个LcUBC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的表达量存在差异;烯效唑处理‘妃子笑'荔枝花穗与对照相比,烯效唑处理21 d后,LcUBC基因家族成员的多个基因表达量较高。这是在转录组水平分析LcUBC基因家族成员,本研究结果对今后该基因家族的分类、克隆和功能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0.
[目的]通过对黄连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研究,寻找提高黄连种子及幼苗在盐胁迫条件下抗性能力的途径。[方法]用100mmol/L的Na Cl模拟盐胁迫,在外源水杨酸(SA)处理后,对黄连种子的发芽势(Gv)、发芽率(Gr)、发芽指数(Gi)、活力指数(Vi),以及黄连幼苗叶片细胞质膜透性、O2-·产生速率、H2O2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及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进行测定。[结果]Na Cl胁迫下的黄连种子萌发受到显著抑制,但在经过不同浓度的SA处理后,各萌发指标均有升高。试验结果表明,外源SA处理显著提高了黄连种子发芽势、发芽率、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明显提高了盐胁迫下黄连幼苗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了叶片丙二醛(MDA)含量、质膜透性、O2-·产生速率及H2O2含量。[结论]外源SA通过提高黄连种子的萌发指数,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降低细胞质膜氧化程度,有效地减缓Na Cl胁迫对黄连种子及幼苗产生的伤害,提高了种子及幼苗的抗盐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