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68篇
工业技术   10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张纪庆  王志刚 《工业加热》2007,(10):710-713
近年来随着介入栓塞技术的发展,各种用于动脉瘤栓塞的新型材料也不断涌现,极大的促进了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发展。MicroVention公司最新研制的水凝胶水解式微弹簧圈(Hydrocoil),采用了独特的水解方式,进一步丰富了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手段。Hydrocoil在传统铂金圈上附有可膨胀、不可吸收的水凝胶物质,可提高栓塞材料占动脉瘤的体积比。目前临床上刚开始使用,现将Hydrocoil的特性、临床前的动物实验和模型研究、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2.
目的评价新型可回撤自膨胀支架(LEO)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应用LEO支架治疗的43例患者44枚颅内动脉瘤,其中单纯支架治疗16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25例,双支架治疗2例,双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1例。并对其进行影像学及临床随访。结果治疗中支架位置调整方便,所有病例支架均成功释放,1例位置欠理想,1例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随访中1例发生晚期支架内血栓,1例发生内膜过度增生,22枚(50.0%)动脉瘤达即刻致密栓塞,29例获得影像随访的患者中72.4%动脉瘤治愈或较前好转,13.8%动脉瘤稳定,3例夹层动脉瘤发生瘤体短期内增大,2例患者死亡。结论LEO系统具有释放可控性强、简捷安全、可选择型号广泛等优点,在颅内动脉瘤栓塞和管壁重建中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和评价输卵管积水栓塞治疗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在X线透视监视下,行输卵管选择性插管,将微弹簧圈通过微导管送入输卵管近端,达到栓塞输卵管的目的。结果输卵管栓塞98例患者,双侧输卵管栓塞66例,单侧输卵管栓塞32例,共栓塞164侧输卵管,插管均一次性成功。输卵管栓塞后1个月行子宫输卵管造影术,显示有效者164侧为100%,其中显示最佳效果者136侧输卵管,占82.9%;无效者为0。结论输卵管栓塞的介入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目前采用的方法相比,无手术并发症,简便,安全,经济,对卵巢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74.
【摘要】 目的 探讨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3例颅内梭形动脉瘤患者,经头颈联合CTA及全脑血管造影确诊,采用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技术治疗并随访。结果 3例患者均获手术成功,动脉瘤腔大部栓塞,术后即刻可见动脉瘤囊内涡流改变明显。术中共使用支架7枚,弹簧圈17枚,未出现动脉瘤破裂及血栓形成等情况。随访3 ~ 8个月,1例8个月后头痛消失,无神经功能障碍,复查造影可见动脉瘤腔消失,载瘤动脉通畅;1例3个月后头痛消失,复查造影可见动脉瘤腔少量显影,载瘤动脉通畅;1例3个月临床随访无症状。结论 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治疗方法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近期疗效良好,长远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75.
《玻璃纤维》2008,(2):12
一种脉冲式玻璃纤维过滤袋,由袋口、袋身和袋底和包于袋口内的弹簧圈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袋口的上、下边呈向内折边,其上部包裹弹簧圈;所述的袋身的上口向外折边,其下部袋口部附加一加固层,且  相似文献   
76.
【摘要】 目的 总结介入栓塞治疗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IVADA)影像和临床效果,探讨个体化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5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别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夹层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的24例IVADA患者资料、治疗经过及临床疗效,探讨不同动脉瘤介入治疗时须考虑的个体化因素。结果 24例IVADA患者介入治疗均获成功:动脉瘤和载瘤动脉闭塞5例,弹簧圈栓塞动脉瘤1例,支架辅助弹栓塞动脉瘤16例,覆膜支架植入2例。术后临床随访平均11个月(5~29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无新发出血。12例获脑血管造影随访,11例夹层动脉瘤不显影,1例复发,再次介入治疗。结论 介入栓塞术治疗IVADA安全有效,须结合夹层动脉瘤是否破裂及相关临床症状、是否位于优势侧椎动脉及对侧椎动脉情况、动脉瘤形态及是否累及小脑后下动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7.
目的总结应用新型颅内支架Enterprise结合水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技术及疗效。方法6例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直径<3mm,体/颈比<1.5)采用Enterprise支架结合水解脱弹簧圈栓塞,其中5例采用先放置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再将微导管经支架网孔放入动脉瘤腔填塞弹簧圈进行栓塞,1例将微导管进入瘤腔后再释放支架进行弹簧圈栓塞。术后3~6个月进行临床随访。结果6例全部技术成功,支架均满意到位,载瘤动脉通畅,无手术并发症;动脉瘤完全闭塞4例,闭塞95%以上2例。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3~6个月临床随访无再出血及脑血栓形成。结论联合使用Enterprise支架和水解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技术,并评价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采用Neuroform支架辅助技术对3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了弹簧圈填塞治疗。31例患者共有颅内动脉瘤43枚,均为破裂动脉瘤,其中39枚为宽颈动脉瘤,21枚颈∶体≥1,18枚颈∶体<1;4枚为宽颈动脉瘤患者合并的非宽颈动脉瘤。结果31例患者共置入支架35枚,其中3例患者两侧颈内动脉各置入1枚支架,1例两侧大脑中动脉各置入1枚。43枚动脉瘤中41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填塞,2枚未行填塞。2例宽颈动脉瘤患者置入支架后出现非动脉瘤破裂性出血,均可能由于输送导丝损伤大脑中动脉分支引起;1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弹簧圈飘至大脑中动脉M2段,引起相应脑缺血症状。获随访的29例中无死亡病例和再次出血病例,28例生存良好,1例留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结论支架辅助技术进行弹簧圈填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临床技术,可以拓宽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79.
【摘要】 目的 评价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连续27 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多发前交通动脉瘤1例。通过评估动脉瘤栓塞率、患者预后、并发症、神经功能等判断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27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全部栓塞治疗成功,其中使用双导管技术3例,支架辅助技术3例。致密栓塞21例,瘤颈残余6例;所有患者保留载瘤动脉且载瘤动脉通畅,未见动脉瘤破裂出血、弹簧圈逸出。术后1 d再次出血,2 d后死亡1例;术后6个月轻度复发1例。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显示24例患者0~1分,1例2分,1例4分。结论 采用适宜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前交通动脉瘤。  相似文献   
80.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往采用的是开颅手术治疗,手术风险大,病人痛苦大;近年来,在血管内用铂基合金制成的微细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获得了极大成动。本文介绍了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对栓塞用铂基合金的要求及其性能,并探讨了它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