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68篇
工业技术   10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陈峰  陈石伟  乔德林  唐震 《工业加热》2010,(11):862-864
目的评估弹簧圈栓塞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肠道造瘘口出血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08年2月-2010年5月,上海公利医院共收治8例门静脉高压性肠道造瘘口出血患者,其中直肠癌术后4例、乙状结肠癌术后3例、降结肠癌术后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CTA血管重建检查,经血管造影证实。治疗方法均为经皮穿肝经门静脉至迂曲扩张肠系膜静脉,置入弹簧钢圈栓塞迂曲扩张静脉,同时联合脾栓塞。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依据CT增强扫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后止血率及复发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8例皆1次栓塞成功,均获满意止血,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行增强CT检查,弹簧圈位置均良好,未见曲张静脉增强显影。术后2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曲张静脉团内未见血流。本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造瘘口再出血。结论经皮肝穿经门静脉栓塞曲张静脉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肠道造瘘口出血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应用弹簧圈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儿童的可行性和初步疗效.方法4例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儿接受经导管应用弹簧圈封堵术.经左室造影明确室间隔缺损形状、大小和周边情况,选择pfm公司的Duct-Occlud弹簧圈及Cook公司的可控弹簧圈予以病变部位的封堵,弹簧圈直径比室间隔缺损直径大1~4 mm.术后定期行心电图、心脏超声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左室造影显示室间隔缺损部位均有假性室隔瘤存在,分流口呈多发或单发,最大分流口直径分别为2.0 mm、2.7 mm、2.5 mm和1.5 mm.3例病例所选pfm弹簧圈均为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对31例动脉瘤患者应用微导管技术,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采用GDC作动脉瘤囊内填塞治疗.结果31例31枚动脉瘤中28枚瘤腔完全闭塞,3枚95%闭塞.术后30例临床痊愈;1例死亡;病死率3.2%.术中并发动脉瘤再破裂出血1例;术后弹簧圈末端逸出1例.术后随访0.5~3年均无再出血.结论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可靠,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4.
目的评价新型弹簧圈(Matrix)系统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安全性与效果.方法应用含有生物可吸收材料的Matrix或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62例.结果 62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29例单纯Matrix栓塞,33例为Matrix结合GDC栓塞,15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49例动脉瘤致密栓塞,13例为大部分栓塞.1例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2例发生血栓栓塞.2例患者死亡,3例重残,其余患者恢复良好.2例动眼神经麻痹在术后2周得到明显缓解.25例患者造影随访(3~6个月)结果稳定,  相似文献   
35.
周兵  方淳  李明华 《工业加热》2008,(12):845-849
目的探讨治疗微小动脉瘤的介入弹簧圈栓塞技术,并评价其临床疗效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07年在我科治疗并经系统随访的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19例,共20枚动脉瘤。其中9枚动脉瘤单纯使用弹簧圈填塞,9枚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2枚使用球囊辅助弹簧圈填塞。结果所有动脉瘤使用弹簧圈成功填塞,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5例,瘤颈残留9例,瘤腔残留6例。有3例出现弹簧圈部分遗留于载瘤动脉,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和血栓形成。19例患者均经历1年以上随访。临床随访显示所有患者未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7例完全恢复,未遗留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残留轻度偏瘫,1例遗留动眼神经不全麻痹。1年后造影随访显示15枚动脉瘤完全闭塞,4枚瘤颈残留,1枚瘤腔残留扩大。未发现弹簧圈脱出、移位、载瘤动脉瘤狭窄。结论介入弹簧圈填塞术治疗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选择合适的栓塞技术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36.
《Planning》2016,(35):113-117
目的:总结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策略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5年8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介入科收治的16例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资料,就其介入治疗策略作回顾总结,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及临床随访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7例无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采取椎动脉内支架之置入辅助弹簧圈栓塞12例,2例因夹层累及小脑后下动脉而将支架置于小脑后下动脉内后闭塞动脉瘤,2例采用闭塞载瘤动脉治疗。术后1例因急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5例恢复良好,死亡1例;6个月后7例DSA随访,未见动脉瘤显影。结论:积极采取保留或闭塞载瘤动脉的介入方法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远期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7.
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其安全性备受关注。而安全带作为乘客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不论是汽车买家还是卖家都对它的选择十分谨慎。检测汽车安全带是否合格有很多因素,如图1所示,包括弹簧是否扣紧,齿轮的牙齿方向和弹簧圈数是否正确等。  相似文献   
38.
【摘要】 目的 探讨电解脱弹簧圈封堵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效果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30例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患者临床资料。评价电解脱弹簧圈封堵技术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30例患者中29例封堵成功,瘘管平均直径(2.17±0.07) mm,平均植入弹簧圈(2.31±0.17)枚;1例因术中突发急性心力衰竭终止手术。29例中1例予1枚弹簧圈未能完全封堵靶血管,加用1枚弹簧圈后封堵成功;1例因血管迂曲导丝不能到位,1个月后再手术时更换指引导管和微导管,即刻封堵成功。16例有胸闷、胸痛临床表现患者症状均缓解。术后1、3、6个月随访未见介入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27例瘘管完全封堵,未完全封堵、复发各1例,遂再行弹簧圈封堵成功。结论 经导管电解脱弹簧圈封堵治疗冠状动脉瘘-肺动脉瘘微创、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仍需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9.
【摘要】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前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肺小结节(SPN)对精准切除病灶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90例行VATS切除孤立性SPN患者的资料。其中45例患者术前行微弹簧圈定位(A组),45例患者未行术前定位(B组)。统计分析两组VATS肺叶楔形切除时间、转开胸手术率、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微弹簧圈定位病灶的成功率、并发症等,评价术前微弹簧圈定位病灶的安全性及其对VATS术的增益价值。结果 A组VATS术成功率100%;SPN病灶定位成功率95.6%,术后出现气胸5例、肺表面出血6例、弹簧圈脱落2例等并发症。B组VATS手术成功率84.4%,中转开胸率15.6%。A组VATS手术时间(17.7±2.8) min、术后住院时间(6.2±1.7) d及中转开胸0例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可辅助VATS快速、精确切除肺内小病灶,能有效降低中转开胸率、缩短VATS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0.
目的总结水解可脱弹簧圈(Trufill DCS,Trufill DCS Orbit)栓塞治疗破裂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的体会.方法对35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应用DCS或DCS ORBIT方法,在起病72 h内进行栓塞治疗.结果35例栓塞成功,100%栓塞29例,95%栓塞3例,90%栓塞2例,80%栓塞1例.1例并发术中破裂出血,1例并发血栓栓塞,预后较好.1例死于肺部感染.30例获得1~15个月临床随访,无再出血.16例获得3~12个月DSA随访,1例部分再通.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患者,应急诊治疗.用D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