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19篇
  免费   548篇
  国内免费   418篇
医药卫生   10185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217篇
  2022年   213篇
  2021年   298篇
  2020年   342篇
  2019年   326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346篇
  2016年   370篇
  2015年   418篇
  2014年   631篇
  2013年   548篇
  2012年   626篇
  2011年   727篇
  2010年   652篇
  2009年   555篇
  2008年   557篇
  2007年   504篇
  2006年   457篇
  2005年   457篇
  2004年   364篇
  2003年   310篇
  2002年   276篇
  2001年   234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磨损碎屑颗粒所诱发的无菌性松动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研究表明,假体-骨界面的骨组织细胞吞噬磨屑颗粒后,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释放细胞间介质因子,而引起假体旁骨改建紊乱,导致假体松动.为了探明不同直径的磨屑颗粒对细胞释放细胞间介质因子的影响,本研究采用3种不同直径(mean sizeφ0.9 μm、φ2.7μm、φ6.9 μm)的钛颗粒,在浓度分别为0.25wt%,0.1wt%,0.05wt%下与兔成骨细胞共孵育4、8、12、24、36、48 h后,检测各组细胞白介素6(IL-6)分泌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3种钛颗粒均能刺激成骨细胞分泌IL-6因子,但其上调作用因不同直径,不同负荷浓度,不同负荷时间而有所不同.随着浓度增加和时间的推移,φ2.7μm和φ6.9 μm钛颗粒对IL-6生成的上调作用持续升高,而φ 0.9 μm钛颗粒的上调作用却呈先升高后快速下降的双相变化过程.结果提示磨屑颗粒能明显刺激细胞释放细胞间介质因子IL-6,而颗粒直径大小不同,上调IL-6的程度有所不同,使得细胞间介质因子影响假体旁骨改建紊乱的机制有所不同,这种由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传递机制若进一步深入研究必将有助于人工关节材质的优化选择及临床预防用药指导.  相似文献   
82.
Graves病患者外周血IL-6、TNF-α水平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IL-6、TNF-α与Graves病(GD)发病之间的联系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83例GD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IL-6、TNF-α水平变化,并与,13、T4、HT3、FT4、TSH作多元相关性分析。结果:(1)GD患者IL-6、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001),且两者间呈正相关(P〈0.001)。(2)IL-6、TNF-α与,13、T4、HT3、FT4均呈正相关(P〈0.001),而与TSH呈负相关(P〈0.001)。(3)经治疗后IL-6、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推测IL-6、TNF异常升高可能与GD免疫学发病机制有关,经治疗后IL-6、TNF-α水平明显下降,提示抗甲状腺药物可能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前瞻对照研究,用Chaudry方法(略作改动)复制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60 min后回输血液和生理盐水进行复苏,部分加用乌司他丁治疗。检测不同时相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达水平。 结果: 大鼠失血性休克与复苏后血清TNF-α、IL-6及MDA含量均明显升高,SOD含量减少。用乌司他丁治疗后大鼠的血压、心率明显改善;血清TNF-α、IL-6及MDA含量均明显下降,SOD含量无明显变化。 结论: 乌司他丁通过抑制细胞因子的生成、减少氧化损伤而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4.
Graves病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Graves病患者的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RIA)对89例Graves病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SIL-2R和各种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行检测,比较并逐步回归。结果:治疗后Graves病患者除促甲状腺激素(TSH)外,各种甲状腺激素水平显著降低(P<0.05),并与SIL-2R的上升、下降显著相关。结论:SIL-2R水平能反映淋巴细胞的活化状态,可作为Graves病患者免疫活化的一项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 PNS)患者发病期及缓解期的细胞免疫状态。方法 分别采用单克隆抗体致敏红细胞检测法、白介素 2 ( IL - 2 )生物活性检测法和受体的放射性配体结合法 ,对 39例 PNS患者及 2 5例正常对照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IL - 2活性及高亲和力白介素 2受体 ( IL - 2 R)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PNS组2 2例发病期患者的 T淋巴细胞 ( CD3 )、辅助淋巴细胞 ( CD4)、抑制淋巴细胞 ( CD8)以及 IL - 2、IL - 2 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 P<0 .0 5 ) ;17例缓解期患者的 CD3 、CD4、IL - 2、IL - 2 R高于发病期组 ,但低于对照组 ,且与后两组的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PNS患者发病期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缓解期有所恢复 ,但仍未达正常水平。缓解期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 PNS易于复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6.
目的研究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中白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10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或有心肌梗死史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其中Braunwald ⅢB级不稳定性心绞痛40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6 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中IL-6和CRP.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中IL-6和CRP均较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显著增高(CRP2.09±3.65mg/L vs 0. 92±0.94mg/L,P<0.05;IL-612.72±13.42pg/ml vs 6.86±2.93pg/ml,P<0. 01).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CRP>3mg/L者占17.5%,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仅占5%.单因素回归分析未发现CRP与IL-6之间有显著性相关(r=0.031,P>0.05).结论 IL-6与CRP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中均显著增高,可作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指标,但未能发现CRP与IL-6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7.
综述了白介素10受体及白介素10与受体结合后的信号传导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prausnitzii)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不典型增生患者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及白介素23(IL-23)/白介素17(IL-17)轴的影响。方法收集25例UC不典型增生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新鲜粪便以及UC不典型增生患者病变、正常肠黏膜组织。提取新鲜粪便中的细菌基因组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普拉梭菌基因拷贝数,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组织IL-17和IL-23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全血Treg细胞水平,比较不同组受试者普拉梭菌含量以及Treg、IL-23、IL-17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普拉梭菌含量与Treg细胞水平及IL-23/IL-17的关系。结果UC不典型增生组患者新鲜粪便普拉梭菌含量以及全血Treg细胞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病变肠黏膜组织IL-17和IL-23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1)。Pearson分析显示,粪便中普拉梭菌含量与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呈正相关性(r=0.526,P<0.01),而与组织中的IL-23、IL-17水平呈负相关性(r值分别为-0.474和-0.487,均P<0.01)。结论普拉梭菌可改善UC不典型增生患者结肠组织病理学状态,其机制可能为促进Treg细胞的表达以及抑制IL-23/IL-17轴。  相似文献   
89.
严重创伤患者血浆TNF、IL-6、IL-8和内毒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选择17例严重创伤患者,根据ISS计分将患者分为两组(即ISS16-25(Ⅰ组)和ISS>25组(Ⅱ组)),动态观察伤后两周内血浆TNF、IL-6和IL-8及内毒素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创伤后,患者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可相继明显升高,其中血浆TNF水平升高较早,血浆IL-6、IL-8较晚,Ⅱ组血浆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Ⅰ组,且三种血浆细胞因子均值分别与ISS计分呈显著正相关。血浆内毒素水平在创伤早期也明显升高,其均值分别与ISS计分和血浆细胞因子水平也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提示,严重创伤能引起明显的细胞因子反应及内毒素血症,创伤后早期内毒素大量侵入可能是创伤后细胞因子产生、释放增加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0.
Direct protective effect of interleukin-10 on articular chondrocytes in vitro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Objective To assess whether interleukin-10 (IL-10) is chondroprotective in vitro.Methods Chondrocytes were isolated from femoral cartilage of rats (7-10 days) by digesti on with collagenase Ⅱ.The first passage cells were grown in 24- well plates with DMEM, supplemented with 10% fetal bovine serum, for 2-4 days.The ce lls were then cultured in 0.1% fetal bovine serum DMEM medium, and given respec tively interleu kin-1 (IL-1) 100 μ/ml, IL-1 100 μ/ml+recombinant murine interleukin-10 ( rmIL-10) 20 ng/ml, rmIL-10 20 ng/ml, and cultured for 48 hours.Scanning el ectron morphology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f nitric oxide synthase 2 and matric metalloproteinase 3 mRNA in situ hybridization were performe d.Cell proliferation and morphology were observed under inverted microscope fr om the beginning of cell culture for three weeks.Results IL-1 stimulated granule production in the cytoplasma of chondrocytes, and the c ells died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weeks of culture.IL-10 antagonized IL-1, p rotected the cells from death and maintained chondrocyte proliferation.Scannin g electron morphology showed that IL-1 stimulated the formation of numerous mic rovilli on the cell surface, while thin and less numerous microvilli were found in cultures with IL-10.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and in situ hybridization sh owed that IL-10 inhibited NOS2 and MMP3 expression.Conclusion IL-10 not only inhibits the synthesis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but also direc tly protects chondrocytes by antagonizing I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