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5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1.
目的探索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阻塞等并发症的治疗方法。方法根据我科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28例(33)眼术后1个月内发生滤过道阻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参照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阻塞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疗。在术后1个月内切口粘连不紧密时,内部阻塞者通过缩瞳、经角膜侧切口将前粘连的周边虹膜切除口分离,必要时扩大虹膜切口,恢复周边前后房的交通;中部阻塞者重建小梁切口,确保其通畅;外部阻塞者术后1个月内进行结膜瓣、巩膜瓣剥离。结果33眼术后视力情况:5眼视力≤0.1,18眼0.2~0.5,10眼≥0.6。术后眼压12~21mmHg,平均(16.3±3.9)mmHg(1mmHg=0.133kPa)。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半年,眼压稳定在15~22mmHg,平均(17.3±3.9)mmHg。3例再次手术后需用0.25%噻吗洛尔控制眼压在20mmHg以下。有3例外部滤过道阻塞者行巩膜瓣剥离后出现浅前房。结论小梁切除术后1个月内发生滤过道阻塞者,由于切口愈合并不十分牢固,采取适当的措施是可以恢复滤过功能的。  相似文献   
42.
脑室-腹腔分流管堵塞早期检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我院自制的三通在早期检查脑室-腹腔分流管堵塞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诊治的11例脑室-腹腔分流管堵塞病例,通过应用自制的可连接于分流管的三通管联合分流管造影检查分流管通畅程度.结果通过上述方法此些病例均得以证实并明确了堵塞部位及程度.结论自制三通结合造影检查可早期检测脑室-腹腔分流管堵塞,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往返吸注给药法对左旋布比卡因蛛网膜下隙阻滞(腰麻)特征(痛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持效时间、阻滞平面固定时间和持效时间)的影响。方法行下肢手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应用0.75%左旋布比卡因1.2 ml(9 mg)单次注射,注射速度1 ml/3 s;Ⅱ组加用往返吸注给药法,注射速度和剂量均与Ⅰ组完全相同。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痛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快及持效时间短、阻滞平面固定时间快和持效时间长(P<0.05)。两组阻滞前、后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变化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往返吸注给药法在左旋布比卡因腰麻中呈现痛觉和运动阻滞起效快及持效短、阻滞平面固定快和持效长的特点。左旋布比卡因往返吸注给药腰麻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于蛛网膜下腔阻滞感觉神经中痛觉神经纤维、保留触觉的可行性及有效剂量计量单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足月单胎初产妇60例,随机分成Ⅰ组、Ⅱ组、Ⅲ组,每组20例。宫口开3 cm时分别于蛛网膜下腔注入罗哌卡因Ⅰ组2 mg、Ⅱ组2.5 mg、Ⅲ组3 mg;容积均为2.5 ml。观察项目:起效时间、阻滞平面、维持时间、VAS评分、触觉评分、运动阻滞评分、产妇血压、心率、宫缩及胎心。结果Ⅱ、Ⅲ组镇痛效果及维持时间明显优于Ⅰ组(P<0.05);Ⅰ、Ⅱ组运动神经、触觉神经阻滞评分低,与Ⅲ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注射罗哌卡因2.5mg能够产生感觉神经中痛觉、触觉神经分离阻滞,镇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5.
【摘要】 目的 观察舒血宁注射液对预防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堵管的应用效果。方法〓病例选自我科2013年7月~2015年6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134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每天20 mL静脉滴注,疗程为2周,比较2组中心静脉堵管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堵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静脉滴注舒血宁注射液可降低中心静脉导管堵管发生率。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腹腔镜选择性肾段动脉阻断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1期肾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17例T1期肾癌患者,肿瘤直径1.2~4.0 cm,平均(3.1±0.8)cm。术前均行肾动脉血管造影检查,采用后腹腔入路,根据肾动脉血管造影检查选择性阻断供应瘤体的肾动脉分支,距瘤体边缘0.3~0.5 cm切除肿瘤。术后随访3~20个月。结果:17例手术均获成功。术中输血1例。手术时间68~156 min,平均(112.0±20.8)min;肾段动脉阻断时间18~42 min,平均(26.0±8.9)min;术中出血量30~240 ml,平均(80.0±15.6)ml。病理结果:透明细胞癌13例、乳头状细胞癌2例、嫌色细胞癌1例、Bellini集合管癌1例,病理切缘均为阴性。其中1例孤立肾患者术后3 d血肌酐升高至240 mmol/L,放置双J管后血肌酐下降,随访12个月始终维持在120~150 mmol/L;另2例孤立肾患者及其余患者肾功能均正常,CT检查提示无肿瘤复发及淋巴结远处转移。结论:直径小于4 cm的T1期肾癌行腹腔镜超选择性肾动脉阻断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患者创伤小,安全性高,对预防术后肾功能不全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肝动脉门静脉药盒系统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发生堵塞的处理方法。方法385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患者行介入手术经皮经股动脉肝动脉内,外科手术中肝动脉内或/和门静脉内植入药盒系统405个,进行临床随访,主要对其药盒堵塞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处理。结果药盒系统植入术后的药盒堵塞有17个,发生率为4.20%(17/405),经肝素盐水冲洗药盒或/和高浓度尿激酶药盒推注(部分在X线设备下进行)后复通率为88.24%(15/17)。结论在X线设备下进行肝素盐水冲洗药盒或/和高浓度尿激酶药盒推注药盒是药盒堵塞复通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在脑室腹腔分流管调整、剪断再通和拔除术中的技术方法 和应用价值. 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自2002年9月至2009年10月采用神经内镜控制下治疗脑室腹腔分流管功能障碍患者27例,其中行分流管调整术24例、剪断再通术2例、拔除术1例,全部患者同时行侧脑室三角部脉络丛烧灼术,6例患者尚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治疗效果. 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多为短期低热,1例患者术后早期发生全身抽搐1次,出院后未再出现.1例行分流管调整术患者出现记忆力下降;随访3~36个月,除1例术前长期昏迷患者行分流管拔除术后仍昏迷外,余26例患者颅内高压症状消失,分流管均保持通畅. 结论 神经内镜控制下分流管调整术可以在直视下安全调整和拔除引流管,同时行脉络丛烧灼和三脑室底造瘘术,减少术后对分流依赖,使用分流管末端剪断再通术处理脉络丛或室管膜包裹分流管严重的患者,可以减少术中脑室内出血及术后再发分流管梗阻和颅内感染的发生;对脑室内出血或感染的患者出现的分流障碍,可以采用内镜下脑室冲洗及引流,改善脑室内环境,有效避免再次分流后再堵塞及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49.
50.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is a relatively new method for the reduction of submucosal tissue. The method has gained increasing popularity in the treatment of snoring, tonsillar hypertrophy, tongue base hypertrophy, and nasal obstruction secondary to non-allergic or allergic rhinitis. We present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current knowledge on the effectiveness, and complications of nasal radiofrequency thermal ablation (RFA) in the treatment of nasal obstruction. We performed a computerized literature search using several databases to select articles dealing with RFA treatment in the field of otorhinolaryngology. Selected articles were independently appraised by at least two of the authors. Thirty-five articles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Twenty-six articles were reports on uncontrolled patient series. Of the nine includ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nly one reported a double-blind comparison. Most of the studies reported an improvement in subjective symptoms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number of serious side effects was small. However, the only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did not show effectiveness. Nasal-RFA appears to be a safe operative procedure and may reduce inferior turbinate submucosal tissue volume in patients having chronic nasal obstruction and who fail to respond to medical treatment. Based on current knowledge, RFA alters the nasal mucosa only slightly and causes only minor discomfort and risk of side effects for the patient. However, most of the published studies on nasal-RFA are observational and have a relatively short follow-up. Consequently,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well-plann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randomized trials on nasal-RFA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