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20篇
  免费   2331篇
  国内免费   1710篇
医药卫生   33761篇
  2024年   399篇
  2023年   1257篇
  2022年   979篇
  2021年   1254篇
  2020年   1124篇
  2019年   1096篇
  2018年   473篇
  2017年   804篇
  2016年   868篇
  2015年   979篇
  2014年   1485篇
  2013年   1231篇
  2012年   1659篇
  2011年   1792篇
  2010年   1623篇
  2009年   1527篇
  2008年   1973篇
  2007年   1741篇
  2006年   1578篇
  2005年   1684篇
  2004年   1350篇
  2003年   1208篇
  2002年   942篇
  2001年   783篇
  2000年   596篇
  1999年   497篇
  1998年   418篇
  1997年   450篇
  1996年   406篇
  1995年   313篇
  1994年   308篇
  1993年   181篇
  1992年   173篇
  1991年   168篇
  1990年   146篇
  1989年   157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2 毫秒
991.
目的研究分析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护理方法,提高对OHSS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例OHSS病例资料。结果 202例OHSS患者经精心治疗护理后均已康复。结论对OHSS应采取严密监测,积极治疗与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发生,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颅脑外伤患者诊断符合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7月某院颅脑外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CT平扫、SWI检查,以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案病灶检出数量、病灶部位,分析SWI检查对颅脑外伤诊断符合率的影响。结果CT示脑挫裂伤低密度影伴高密度影、脑出血类圆形高密度影、急性期硬膜下血肿新月形高密度影;SWI示颅内出血低信号,附近水肿带示高信号,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呈点样、线状低信号,弥漫性轴索损伤微小出血灶低信号;SWI检查脑挫裂伤并血肿、复合外伤符合率及颅脑外伤总符合较CT高(P<0.05)。结论SWI检查在颅脑外伤中有特异性影像学表现,且能显示弥漫性轴索损伤微小出血灶,进一步提高诊断符合率,可为临床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米氮平联合重复高频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抑郁焦虑共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8例抑郁焦虑共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米氮平治疗,研究组给予米氮平联合重复高频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HAMA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HAMD评分(10.70±1.23)分、HAMA评分(7.46±0.95)分低于对照组的(15.57±2.16)、(11.91±1.4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氮平联合重复高频经颅磁刺激对抑郁焦虑共病患者的抗抑郁焦虑疗效较单独应用米氮平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究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三点法颈部神经根阻滞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8例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依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选用臂丛与颈浅丛联合神经阻滞,观察组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分别在C4、C5、C6横突处三点给予小剂量局麻药行颈部神经根阻滞。比较两组麻醉阻滞情况、感觉阻滞效果、麻醉效果满意度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5.32±1.67)min及阻滞起效时间(4.35±0.81)min短于对照组的(14.68±1.46)、(12.18±1.40)min,感觉恢复时间(630.58±13.62)min长于对照组的(579.16±10.4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阻滞完全率89.74%高于对照组的51.28%,阻滞不全率10.26%低于对照组的48.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非常满意率82.05%高于对照组的61.54%,基本满意率17.95%低于对照组的38.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4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行C4~6神经根阻滞,小剂量的局麻药即可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并且麻醉操作时间与阻滞起效时间较短,并发症少,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在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基础上,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甲基苯丙胺成瘾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94例甲基苯丙胺成瘾者分为三组,分别采用10Hz高频rTMS、伪rTMS及单独HIIT进行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于干预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对成瘾者进行评估。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量表评分。结果:不同干预组的干预前后SAS、SDS及PSQI得分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01),其中rTMS组SAS、SDS及PSQI的得分与干预前相比显著下降(P0.001),伪r TMS组及HIIT对照组SAS、SDS及PSQI的得分与干预前相比未见显著下降。rTMS组PSQI评分变化与SAS、SDS的评分变化呈正相关。结论:rTMS能够有效地改善甲基苯丙胺成瘾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同时改善睡眠,提示rTMS可作为甲基苯丙胺成瘾者戒瘾治疗中重要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结合深层肌肉刺激(DM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30例和B组30例,A组接受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加常规物理治疗,物理治疗为每日1次,每次1 h,每周5次,持续训练8周。B组在A组基础上加DMS治疗,选择性刺激患侧下肢痉挛肌肉,刺激部位分别为小腿三头肌、股四头肌,刺激频率以患者耐受为准,每日1次,每次10min,每周5次,连续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进行Barthel指数(BI),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评分和Gaitwatch步态参数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A组治疗4周与治疗前比较,患侧下肢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肌群MAS,FMA-L,BI和Gaitwatch步态参数中的双支撑相、双髋伸展最大角度平均值和双膝屈曲最大角度平均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变化(P0.05);B组治疗4周与治疗前比较,患侧下肢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肌群MAS,FMA-L,BI和Gaitwatch步态参数中的步幅、步速、行走步数、双支撑相、双髋屈曲最大角度平均值、双髋伸展最大角度平均值和双膝屈曲最大角度平均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各参数比较均有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8周后与治疗4周比较,BI、FMA-L、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MAS、Gaitwatch步态参数中除双膝伸展最大角度平均值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组间、同时间点比较:治疗前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股四头肌MAS和双膝屈曲最大角度平均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BI,FMA-L,小腿三头肌MAS,Gaitwatch步态参数中步幅、步速、行走步数、双支撑相和双膝屈曲最大角度平均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结合深层肌肉刺激可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同步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下肢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对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6例符合入组条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层后随机分成3组:t DCS组(n=22)、FES组(n=22)、同步组(n=22)。t DCS组给予头部t DCS治疗同步下肢安慰FES治疗;FES组给予头部安慰t DCS治疗同步下肢FES治疗;同步组给予头部t DCS治疗同步下肢FES治疗。治疗20min/次、1次/d、连续治疗12d。在治疗前(T0)、治疗6次(T1)及治疗12次(T2)后分别采用下列量表评估: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分(PAS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各评定结果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治疗12次后,三组患者的BBS、TUGT、MBI(下肢)及FES组和同步组的PASS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变化率比较,治疗12次后三组患者FMA-L、BBS、TUGT、MBI(下肢)及FES组和同步组的PASS的变化率,较治疗6次时变化率差异均有显著性。t DCS组与FES组比较,MBI(下肢)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步组与t DCS组比较,PASS、MBI(下肢)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步组与FES组比较BBS变化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变化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三种方法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恢复期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t DCS同步FES的治疗在部分评估指标方面的疗效优于单用t DCS或单用FES治疗。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患者注意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注意功能障碍患者4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给予注意功能训练,与此同时,试验组给予左前额叶背外侧皮质(DLPFC)的2.0mA阳极t DCS刺激,对照组给予tDCS伪刺激,持续4周。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两组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采用数字符号测验(DST)、数字广度(DS)和连线测验(TMT)评估两组患者的注意功能,分析比较两组数据。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MMSE、DST、DS和TM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试验组的MMSE、DST、DS的倒背、TMT的B部分错误数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的DS的顺背、TMT的A部分错误数、时间和B部分时间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DCS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注意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研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静息态脑磁图伽马频带的脑功能网络特征。方法:ASD儿童6名,健康对照9名。采集静息态脑磁图信号和磁共振数据,在信号源水平进行伽马频带信号在大脑皮层的功率谱密度分析,并计算相位转移熵,构建脑网络,用于患儿组和对照组比较。结果:在脑网络节点激活程度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患儿的伽马频带激活程度偏低(均P<0.05),受到显著抑制的脑区主要集中在双侧额叶、双侧颞叶和双侧岛叶,少量分布在右侧边缘叶及右侧顶叶。在脑网络节点间信息传递方面,信息汇集点存在组间差异(均P<0.05),患儿组为左侧角回中部,对照组为右侧枕中回腹部和左侧舌回后部。另外,信息发散点也有组间差异(均P<0.05),患儿组为右侧前眶额回和右侧岛盖部上部以及左侧梭状回前部,对照组则无显著的信息发放核心脑区。结论:ASD儿童大脑静息态伽马频带激活程度较低,提示患儿大脑存在兴奋-抑制失衡。ASD儿童伽马频带脑网络中,信息接收和发放的核心脑区分布模式与对照组存在差异,信息发放失衡。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