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5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根据宜洛煤田地质勘查和矿井生产阶段资料,从构造、岩浆活动两方面对煤田的地质背景进行分析,提出了以岩浆变质作用为主,动力变质作用为辅,且在不同地段这些作用的方式、强弱不同,是导致区内煤变质程度出现显著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2.
论述了华南陆壳的地层结构、岩性组合及其含铀性,各个构造旋回对铀的活化、迁移和富集作用.指出富铀花岗岩的源岩特征是:具有高硅、富铝、富钾的富铀陆壳.岩石组合主要以陆源泥砂质碎屑岩建造为主,夹中酸性、基性火山碎屑岩建造和碳酸盐岩建造等所组成的岩石.岩石经受了多次构造运动,使其发生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花岗岩化,最终形成富铀花岗岩.  相似文献   
23.
早前寒武纪被认为是大陆地壳形成的重要时期。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前寒武纪下地壳岩石主要以变质基底(五河变质杂岩)和中生代闪长/二长闪长质斑岩中包体形式存在,它们为研究该地区前寒武纪下地壳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极好的天然实验室。近期的变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Hf同位素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该区前寒武纪下地壳经历了幕式地壳生长与多期改造。强烈的构造-热事件和变质改造时间集中于2.5~2.6、2.1、1.8~1.9 Ga以及390、176 Ma。其中,形成于2.5~2.6 Ga的下地壳岩石,一部分经历了2.1 Ga和(或)1.8~1.9 Ga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以及390、176 Ma的变质改造,类似于形成于2.1 Ga并经历了1.8 Ga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岛弧成因的下地壳岩石,表现为高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 另一部分岩石则形成于2.55~2.64 Ga,可能因处于下地壳上部而仅遭受了2.48~2.49 Ga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但没有2.1 Ga和(或)1.8~1.9 Ga变质叠加的岩石学和年代学记录,表现为典型前寒武纪下地壳岩石特点的低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2.7~2.8 Ga的继承锆石U-Pb年龄和锆石Hf模式年龄暗示研究区可能还存在更早的地壳生长时期,但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4.
王凯  刘明举  郝富昌 《煤炭技术》2012,31(11):88-90
对龙山矿系统采样并进行实验分析,研究龙山矿二1煤层的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实验表明:龙山二1煤层瓦斯吸附常数a分布在40.900~49.620 m3/t之间,煤层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且在低压力区吸附量随压力增大而急剧增加。对比分析表明,煤的变质程度是影响龙山二1煤层瓦斯吸附特性的主控因素,水分、灰分对煤层吸附能力具有一定的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25.
位于华北板块北缘的吉林通化地区光华岩群双庙岩组地层中存在一套斜长角闪岩,其是构成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主要变质岩之一。该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主要为亚碱性玄武岩,可能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该斜长角闪岩共经历了3个阶段变质作用,分别为进变质阶段、峰期变质阶段、退变质阶段。进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为石榴石1+普通角闪石1+斜长石1(An牌号为13~16)+石英(Gt1+Hbl1+Pl1+Q),温度和压力范围分别为544 ℃~555 ℃和4.7~5.2 kbar;峰期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为石榴石2+普通角闪石2+ 斜长石2(An牌号为28~31)+钛铁矿2+黑云母2+石英(Gt2+Hbl2+Pl2+Ilm2+Bt2+Q),温度和压力范围分别为655 ℃~673 ℃和8.1~8.8 kbar;退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为石榴石3+绿泥石+直闪石+普通角闪石3+黑云母3+钛铁矿3+斜长石3(Au牌号为16~18)+石英(Gt3+Chl+Ath+Hbl3+Bt3+Ilm3+Pl3+Q),温度和压力范围分别为546 ℃~557 ℃和7.9~8.3 kbar。斜长角闪岩的变质演化过程呈现为近等压冷却(IBC)型的逆时针变质作用压力(P)-温度(T)轨迹。该地区经历了从太古宙—古元古代原大洋→碰撞造山→造山后拉伸→岩浆底侵作用的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6.
牛卫红 《山西建筑》2012,38(24):107-108,150
通过篦子沟矿床2号矿体的生产勘探,结合有关资料,从中条山区域地质特征和矿体地质特征及成矿机理入手,对篦子沟铜矿的成因提出了新的看法,为外围找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7.
This paper carried out a study on U-Th-Pb behavior of zircons in a "dry" rock system during high-grade metamorphism in the Archean basement of eastern Shandong. The studied sample has a mineral assemblage of plagioclase + K-feldspar + clinopyroxene + biotite + quartz and its protolith is considered to be diorite. The zircons are stubby, equant or irregular in shape and show fir-leaf, sectorial, banded or oscillatory zoning. They contain inclusions, including mineral assemblages of clinopyroxene + orthopyroxene + hornblende + quartz and plagioclase + K-feldspar + biotite + quartz. Fifty SHRIMP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on 34 zircon grains, which commonly yielded high Th/U ratios (mostly >0.5). Most analyses are distributed along concordia from 2.54 to 2.25 Ga, with the youngest age being~1.95 Ga. Compositions and ages show large variations even in a same zircon grain. Combined with early studies,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as follows: 1) the diorite underwent two episodes of high-grade metamorphism, at the end of the Neoarchean and the Paleoproterozoic ( ~ 2.50 Ga and ~1.95 Ga or slightly later); 2) high-grade metamorphism in a "dry" rock system may partially reset the U-Th-Pb system of zircons and, in this case, the ages between the oldest and youngest are chronologically meaningless; and 3) high Th/U ratios may be common features of zircons formed during high-grade metamorphic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28.
彭信山  刘明举  陈阳  王倩 《煤炭学报》2014,39(Z1):93-99
在大量测试瓦斯基础参数和分析瓦斯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从地层含水性及水动力条件基本特征入手,系统研究了二郎矿区含水层水动力条件对煤层瓦斯逸散模式、赋存规律和煤变质程度的影响,且对类似条件的矿区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5号和8号煤层,瓦斯以垂直向上逸散模式为主,8号煤层瓦斯逸散量较小;受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2m)强富水性的含水层的影响,下部的12号煤层瓦斯以垂直向下逸散为主,瓦斯先通过其直接底板,然后通过地下水动力活动性极强的茅口灰岩含水层逸散;12号煤层的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小于其上部的5号和8号煤层,瓦斯梯度和突出危险性也小于其上部的5号和8号煤层;由于12号煤层下部的含水层常年的流动性,致使12号煤层储存温度(古地温)略低于上部的5号和8号煤层,从而使得深部的12号煤层变质程度和瓦斯放散性均略低于浅部的5号和8号煤层。  相似文献   
29.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南方海相沉积区的油气资源进行了3次集中地质调查和长期勘探研究,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长期忽视了油气藏保存条件中的有机质变质作用,没有将其纳入含油气远景评价体系中去。煤质和定碳比技术是研究有机质变质作用的最简便方法。用这一方法研究表明,在川黔桂地区,定碳比小于90%的有瘦煤及轻的煤变质区,可以发现气田。那里古生界中已失去油藏的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30.
哈密、淮北煤变质程度与稀土元素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哈密矿区、淮北煤田为例,对煤的变质程度与稀土元素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哈密矿区变质程度相同的煤具有不同稀土元素特征,淮北煤田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稀土元素特征基本一致,这表明变质作用对煤的稀土元素不产生影响;稀土元素含量与灰分正相关,表明煤中稀土元素含量主要取决于煤的无机组分含量;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与华北晚古生代沉积的特征是一致的,表明煤样稀土元素分布模式是由源岩继承下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