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51篇
  免费   1241篇
  国内免费   555篇
医药卫生   18247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301篇
  2022年   325篇
  2021年   639篇
  2020年   683篇
  2019年   491篇
  2018年   498篇
  2017年   552篇
  2016年   636篇
  2015年   685篇
  2014年   962篇
  2013年   1288篇
  2012年   970篇
  2011年   979篇
  2010年   932篇
  2009年   714篇
  2008年   712篇
  2007年   868篇
  2006年   801篇
  2005年   703篇
  2004年   603篇
  2003年   508篇
  2002年   445篇
  2001年   462篇
  2000年   389篇
  1999年   300篇
  1998年   276篇
  1997年   194篇
  1996年   171篇
  1995年   111篇
  1994年   127篇
  1993年   124篇
  1992年   109篇
  1991年   150篇
  1990年   88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31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应用全周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62例(62眼),采用532 nm倍频Q-开关Nd:YAG激光治疗仪,以光斑400μm,脉冲时间3 ns,能量0.4~0.8 mJ行全周小梁成形术。观察治疗后眼压、视力和前房反应等。结果54例(54眼)18个月眼压平均下降(10.8±4.1)mmHg,术后1 d和2月时下降幅度最大。8例(8眼)术后1 d眼压仍超过30 mmHg而加用降眼压药物。术后雾视、前房反应均为一过性,视力均无变化。结论全周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可以有效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992.
成钧 《陕西医学杂志》2008,37(5):554-556
目的:探讨低分子右旋糖酐、速尿与肝素钠配伍对儿童肾病综合征(NS)利尿作用与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对45例新入院的住院NS患儿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速尿与肝素钠配伍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的尿量、体重,并测定其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聚集功能、纤溶活性等指标并与25例采用潘生丁、激素治疗者进行对照观察。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较治疗前尿量明显增加,体重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观察组的尿量、体重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栓形成系数、血小板聚集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这些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PAI)、血浆α2抗纤溶酶(α2-AP)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速尿、肝素钠联合治疗儿童NS水肿,既可达到利尿消肿的目的,又有抗凝、降低高凝状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3.
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4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将83例HIE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GM1,每次20mg,每天1次,10~14d为1个疗程。通过比较两组患儿神经症状恢复时间和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来判断药物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神经症状恢复时间和NBNA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GM1治疗HIE疗效好,能促进临床症状缓解,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94.
目的研究影响亚砷酸(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对162例患者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染色体异常等可能影响As2O3疗效的因素进行评价。结果162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率为72%;部分缓解(PR)率为13.6%。初诊时WBC数、LDH水平比较高,无(t15,17)(q22,q21)染色体易位或PML/RARα融合基因的APL患者应用As2O3治疗缓解率比较低;而存在(t15,17)(q22,q21)染色体易位或PML/RARα融合基因、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使As2O3治疗APL的缓解率明显提高。结论初诊时WBC计数、LDH水平、有无(t15,17)(q22,q21)染色体易位或PML/RARα融合基因、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是影响As2O3治疗APL患者疗效的重要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995.
对于早期小肝癌,射频消融(RFA)的效果堪与手术相媲美,而优于无水酒精注射和介入栓塞化疗;对于伴肝硬化的肝癌患者,RFA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RFA如何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以提高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肝癌手术综合治疗及术后复发预防的合理方案。方法 回顾性总结手术治疗316例原发性肝癌,将肝切除的患者分为三组,进行术后无瘤生存率的比较。第一组为单一肝切除组(n=218),第二组为术前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肝切除组(n=52),第三组为术前TACE+肝切除+术后门静脉化疗组,称为肝切除序贯双管疗法(n=46)。结果 第一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1.2 %、30.0 %和20.5 %,第二组分别为57.2 %、43.0 %、31.5 %,第三组分别为84.0 %、62.5 %和51.0 %。第三组患者与第一组和第二组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切除序贯双管疗法可以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在推迟和预防术后复发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97.
希波克拉底经脉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节选自希波克拉底"人类自然"的第11章有关经络的精彩描述.1)一个经络系统包含4对经脉循行.2)经络系统布有腧穴.3)希波克拉底把治疗方法称作"放血疗法",上述非常重要且类似于针灸理论.重点指出的是这种古希腊与中医学的相关性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希望以此文激励中医学者深入研究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会发现两种古代文化的密切联系远比我们现在知道的多.  相似文献   
998.
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芬太尼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建明  周根欣 《中医正骨》2008,20(12):13-13
目的:观察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芬太尼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手术切皮前15min静脉注射氯诺昔康16mg,对照组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两组术后均采用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于术后4h、8h、12h、24h、48h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对两组患者进行镇痛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镇痛效果相似,VAS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8h内芬太尼用药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诺昔康超前镇痛能明显减少术后静脉自控镇痛芬太尼的用药量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99.
基于影像学技术的脉位属性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现代影像学方法,即时、直观、定量研究脉位属性的形成机制。方法选择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健康青年,采用成熟的脉位浮变、沉变无创造模方法,应用NX-8型可视化脉动信息采集分析仪、Magnetom Avanto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SONOS-1000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测定寸口桡动脉血管运动状态、血流动力学及整体循环系统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结果脉位浮变时寸口桡动脉明显扩张,其横截面的直径和面积均明显增大,轴心位移增大,管上组织厚度变薄;桡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减小;心率加快,平均动脉压、脉压减小。脉位沉变时寸口桡动脉横截面的直径和面积均减小,轴心位移减小,管上组织厚度增大,桡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舒张期血流峰值均显著减小,阻力指数明显增大;平均动脉压、总外周阻力升高,脉压、每搏输出量减少,心指数下降。结论脉位的形成与心脏泵血量、血管张力及外周阻力、脉管系统的血液充盈、切脉局部血管的管径及横截面积、轴心位移幅度、管上组织厚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清洁灌肠卧位。方法:选择100例需要清洁灌肠的妇科手术病人随机分成传统卧位和改良卧位两组,进行肠道清洁情况、灌肠次数、总灌肠量,术后血便的比较。结果:两种卧位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改良卧位明显优于传统卧位。结论:改良卧位灌肠次数少,灌肠效果好,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