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4篇
工业技术   102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The operation of a pair of anode-to-anode-facing solid oxide fuel cells (SOFCs) via in situ catalytic partial oxidation (CPO) of n-butane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simple “no-chamber” setup, butane is partially oxidized by heterogeneous reactions inside the porous anodes, providing processed fuel and the heat required for SOFC operation. The cell couple yielded a power density of up to 270 mW cm−2, and the maximum total power obtained was 1.2 W with cell sizes of 13 mm × 23 mm. The maximum electrical efficiency was 1.3%. High CO concentrations of up to 1000 ppm were detected in the exhaust gas, indicating that the cell couple could not efficiently consume the complete provided fuel. A flame, lit at the exhaust, minimized the carbon monoxide level while having in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cell performance. Thermal insulation of the cell couple improved the output remarkably, showing the strong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cell performance. The two cells had a distance of only 2 mm, suggesting a potential for high volumetric power densities in multi-cell configurations for a self-sustained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system.  相似文献   
32.
源岩C_4—C_7轻烃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源岩中轻烃的He抽提方法并直接与色谱联用分析其C_4~C_7轻烃。C_4~C_7轻烃在地球化学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文中以四川盆地两种不同来源的凝析油为例,讨论了利用这类烃来判断其母质来源、成熟度和气源对比。  相似文献   
33.
从东吴运动后(P_2)到印支运动前(T_2),四川盆地内在海侵的背景下自下而上形成了一个由含煤地层、深缓坡碳酸盐岩、开阔海台地碳酸盐岩、局限海台地碳酸盐岩和蒸发岩组成的大型复合向上变浅的地层层序。对这套地层的储集岩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完表明燕山运动前(K)储集层中以液烃的运移、聚集为主。喜山运动前(N)则以气烃运移、聚集为主。在由液烃向气烃演化时烃类曾多次运移,气烃向层序上部迁移并导致不同源气混合。层序上部的膏盐层是封堵这些气烃的重要盖层,故现今在这些含膏盐岩的地层中发现了为数众多的气藏。综上所述,本文指出在这套地层中应注意在成盐盆地及其周围寻找气田。  相似文献   
34.
以柴油机 13工况排放试验结果为依据 ,研究了污染物中的碳氢化合物 (HC)与微粒 (PM )之间的关系 ,并考虑了影响因素 提出了通过每工况的HC来预测其微粒的新方法 ,计算结果和试验数据有较好的吻合 此预测模型对高压共轨柴油机ECU的设计是一个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35.
鄂西渝东区上古生界构造型式及对石炭系勘探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西渝东区海相地层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 ,受到过多种应力场作用 ,因应力条件、介质条件和边界条件差异 ,形成了现今比较复杂的构造面貌。纵向上 ,因上、下构造变形层抗应变能力的不同 ,在挤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差异形变 ,产生纵向变异 ;横向上 ,形成了隆凹相间的区域构造面貌。本文根据鄂西渝东区区域和局部构造特征、构造型式、展布规律 ,论述了古、今构造对本区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控制作用 ,指出本区石炭系勘探的有利区带及目标。  相似文献   
36.
SLP油层解堵剂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养诗  段大文 《油田化学》1992,9(4):302-307
SLP油层解堵剂包括SLP-1和SLP-2两种药剂。本文对SLP-1和SLP-2的性能进行了评定,提出了SLP油层解堵剂的施工配方与施工工序,介绍了SLP的解堵机理与现场应用情况。SLP油层解堵剂可解除油层中BaSO_4、SrSO_4等酸难溶盐及高分子量有机物质的堵塞。  相似文献   
37.
闸述了空分生产的原料──空气和产品──液氧中碳氢化合物允许含量的标准,介绍了几个分析测定实例,并推荐了测试仪器.  相似文献   
38.
���������㶫���뱳б��������ϵ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系统认识西湖凹陷浙东中央背斜带的油气分布规律,优化勘探目标选择,推进油气勘探与开发进程,应用含油气系统理论和量模拟技术,对组成浙东中央背斜带油气系统的基本地质要素与成藏作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始新统平湖组泥岩与煤层为该区主力烃源岩,具较高有机质丰度与生、排烃强度;浙新统花洪组砂质岩是最重要的储集岩;花港组上段泥岩为区域性盖层;圈闭发育与油气生、排、运聚的配置关系良好,是烃类聚集的理想场所;该区存在4个含油气系统,多属天然气系统,其中中平湖组一花港组系统为最主要的含油气系统,其油气生成聚集效率高,是本区目前主要的油气勘探对象,整体上,浙东中央背斜带具良好的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地质要素和较为复杂的成藏作用过程,具有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基本油气地质条件,具有广阔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39.
银额盆地查干凹陷基本生油条件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从有机地球化学方面深入研究了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查干凹陷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查干凹陷下白垩统沉积时为一箕状断陷,沉积地层和烃源岩厚度变化大,主要烃源岩发育于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和苏红图组下段,厚约0~2400m。目前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为0.15%~2.66%,热解生油潜量为0.07~10.74mg/g,氯仿沥青"A"含量多数在0.022‰~3.757‰,总烃含量为0.049‰~2.527‰。有机质丰度变化大,但可溶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有机质主要由无定型草本植物降解和藻类组成(占60%~80%),其中II1型有机质占50%以上,推测原始有机质类型较好。该凹陷地热梯度较高,目前烃源岩镜质组反射率在0.8%~2.0%,处于成熟生油-湿气阶段,饱和烃色谱和色质参数也表明烃源岩已成熟。TTI计算表明其主要烃源岩主要生油期为晚白垩世。综合分析认为下白垩统烃源岩属较好烃源岩,具有一定的生油气潜力。图5表3参5(陈建平摘)  相似文献   
40.
利用自行研制的XF-1型高温高压下气体吸脱附测试仪,结合一台色谱分析仪(HP6890)、一套抽真空系统,测定了三元混合气体(N2-CH4-C2H6)在三个岩心中的总吸附等温线共计6条(累计测试点111个),吸附平衡后自由气相组成、吸附相组成和多组分气体组分吸附量随压力的变化曲线各18条(累计测试点168个)。测试的温度为50.5℃。实验的结果表明:①储层岩心介质对烃类混合气体的吸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忽视;②岩心多组分气体吸附体系的吸附能力除受温度、压力影响外,更受到储层介质、岩石成分、结构和物性性质的影响;③烃类多组分气体吸附前后的组分发生了显著变化,高碳数的烃类组分比低碳数的烃类组分更易被岩心介质吸附;④多组分气体组分相对吸附量能有效地表征多组分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竞争吸附能力大小,依据这个指标可将三元多组分气体体系中各组分气体按其竞争吸附能力由强到弱排序为C2H6>CH4>N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