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2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73篇
工业技术   152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Composite corrosion inhibitors for secondary alkaline zinc anod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corrosion inhibition property of PEG600 and In(OH)3 as composite corrosion inhibitors for secondary alkaline zinc electrodes was studied, and the inhibition efficiency was determined as 81.9%. The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mechanism by the methods of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polarization curves and IR spectroscop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rrosion inhibition effectiveness is attributed to the joint inhibition of anodic zinc dissolution and cathodic hydrogen evolution. And the anodic process is depressed to a greater extent than the cathodic process. The synergistic mechanism of the composite inhinbitors proves to be the enhancement of adsorption of PEG600 by In(OH)3. Potentiostatic experiment results and SEM images verify the inhibition of dendritic growth by the composite inhibitors.  相似文献   
22.
硫酸盐还原菌引起的微生物腐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刘玉秀  刘贵昌  战广深 《腐蚀与防护》2002,23(6):245-248,253
简述了由硫酸盐还原菌(SRB)引起的微生物腐蚀(MIC)的机理,环境因素与SRB的协同效应对MIC的影响及控制SRB的措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3.
莫启武 《贵金属》1994,15(4):7-9
介绍协同萃取用于铂族元素富集与分离的进展状况。  相似文献   
24.
碳钢在流动3%氯化钠溶液中的腐蚀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利用自行设计的模拟流动状态的装置,研究了碳钢在流动3%NaCl溶液中的腐蚀规律及施加阴极电流后对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相对流速的增大,碳钢的腐蚀随之加剧,并发现存在一个临界相对流速值。当相对流速小于此值时,腐蚀主要受电化学因素影响。而相对流速大于此值时,流体力学因素开始明显起主导作用,并与电化学因素间的协同效应增强,导致腐蚀速度急剧上升。施加阴极电流后,不仅抑制了电化学因素引起的腐蚀,而且大幅度地削弱了电化学因素与流体力学因素间的协同效应,从而使腐蚀速度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25.
镍基电极材料是碱性电解水中最具工业应用前景的过渡金属催化剂,而其缓慢的析氢反应动力学及低活失活问题仍亟待解决。本研究以泡沫镍(NF)为基底,采用一步循环伏安法制备了主晶相为独立分相的多晶态金属镍铜合金、夹杂有少量非晶态V2O5相、具有三维多孔团簇结构的金属镍铜负载钒氧化物电催化剂(VOx-NiCu/NF)。纳米颗粒、团簇交织形成的微米孔及泡沫镍的一级微孔共同构成了VOx-NiCu/NF的三级多孔微纳结构,使其电催化活性面积增加了28倍,并在析氢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在碱性介质中,获得-10 mA·cm-2的析氢电流密度,VOx-NiCu/NF需要的过电势(η10)仅为35 mV,表现出类铂的催化活性,具有优异的长效稳定性及强劲的耐用性。电极表面形成的多孔团簇结构,显著增加了催化活性位点并为物质传递提供大量通道。镍铜合金及非晶态V2O5相,在一定程度协同改善了材料的固有析氢活性。理想的组...  相似文献   
26.
单一的磷杂菲、磷腈类阻燃剂的阻燃效果有限,为了改善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硫化物(DOPS)对环氧树脂(EP)的阻燃效果,将DOPS和六苯氧基环三磷腈(HPCTP)复配应用于EP。在总含P量为1.2wt%时,通过调整磷杂菲和磷腈阻燃剂中含P量的比例,将DOPS和HPCTP复配添加到EP中,制备EP复合材料。利用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UL-94)、热重(TG)、锥形量热(CONE)、扫描电镜-能量色散X射线谱(SEM-EDS)、热重-红外光谱联用(TG-IR)等测试手段研究不同比例的磷杂菲和磷腈基团对EP热稳定性和阻燃性能的影响,探究双基协同阻燃规律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P、S元素之间存在协同阻燃作用,当总含P量为1.2wt%时,复合体系中随着含S量的增加,HPCTP-DOPS/EP的LOI值和UL-94等级逐渐升高,当HPCTP和DOPS中的含P量比为0.2∶1时,HPCTP-DOPS/EP的LOI值为30.4%,达到UL-94 V-0级,总热释放量(THR)和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显著降低,燃烧后形成了更加致密、稳定的膨胀炭层,优于两种阻燃剂单独使...  相似文献   
27.
含氮磷酸酯高聚物阻燃剂的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兆莹 《化学世界》1990,31(4):171-172
本文选用磷酸,尿素与聚乙烯醇(PVA)缩合反应,合成含氮磷酸酯高聚物阻燃剂。实验证实,P-N起协同效应,阻燃效果明显提高。同吋,具有原枓易得,工艺较简单,成本也较低的特点,适宜于商品化,值得扩大实验。  相似文献   
28.
张莉  乔辉  丁筠  刘忠磊  吴立峰 《塑料工业》2005,33(Z1):214-217
采用比色法、热失重法研究了镁铝水滑石、铅盐、有机锡、以及镁铝水滑石与铅盐、有机锡复配的复合稳定剂对PVC的稳定效果,考察了铅盐稳定体系和镁铝水滑石与有机锡复合稳定体系对PVC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镁铝水滑石分别与铅盐、有机锡进行复配均具有较好的协同效应且后者对PVC的稳定效果更好.其中,VC、镁铝水滑石和有机锡以100.5.5质量比复配的复合体系具有较好的力学与加工流变性能.  相似文献   
29.
刘淑容  胡鹏 《给水排水》2013,(Z1):340-344
以直接桃红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声强、溶液pH、饱和气体和无机盐为影响因素,对低频超声波作用于直接桃红废水的降解规律和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在反应体系中加入NaCl和CuSO4,有助于提高直接桃红废水的降解率,而加入K2CO3会抑制直接桃红废水的超声降解效果;通入饱和气体也可促进直接桃红废水的降解率,影响因素大小依次为氩气>空气>氧气>氮气;染料直接桃红废水的初始pH对超声降解效果有重要影响,酸性条件有利于染料的超声降解效果,当pH=3时,可取得最佳的降解效果,而在碱性条件下几乎无降解效果。同时还探讨了超声-H2O2降解直接桃红的协同效应,试验结果表明:H2O2对超声波降解直接桃红废水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两者存在协同效应。在单独采用超声降解直接桃红废水的试验优化条件下,在反应体系中加入50μL H2O2溶液,超声反应120min,其降解率可达78.03%,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30.
以Li2CO3,FeC2O4·2H2O和NH4H2PO4为前驱体,分别以葡萄糖和葡萄糖/乙炔黑为碳源,利用微波加热合成了LiFePO4/C正极材料.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材料进行了表征,用四探针法测定了材料的电导率.研究了碳源与微波温度对材料微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发现由于乙炔黑的协同效应,用双碳源在600℃反应即可得到最佳电化学性能的LiFePO4/C,而仅用葡萄糖作碳源反应需要在较高温度(如700℃)下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