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90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39篇
文化教育   550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254篇
  2013年   313篇
  2012年   406篇
  2011年   449篇
  2010年   313篇
  2009年   270篇
  2008年   355篇
  2007年   427篇
  2006年   437篇
  2005年   405篇
  2004年   319篇
  2003年   299篇
  2002年   239篇
  2001年   205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as a period of pedagogical enthusiasm and renewal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Based on a list of articles concerning art education published in Belgian periodicals between 1903 and 1923, the author undertakes an analysis of the title words in order to study how the subject was able to evolve. For this purpose, the pertinent title words are grouped into content categorie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se content categories demonstrate specificity compared to other periods. The specificity of the subject at a given moment implies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ubject consists of the emergence, the decline or the exchange of categories, which can also be demonstrated. The connections of these variations to historical facts are substantiated. It can therefore be stated that these variations represent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subject. However, such emergence, decline and exchange of categories is only possible on condition that each category is able to vary independently of the others. This is shown by an autonomy index as well as by an 2‐test. Thus, art education did not drop from the sky as a ready‐to‐teach school subject. Art education is always what the people make of it, which makes reflection on what it could be or has to be so important at any given moment too.  相似文献   
82.
史家主体意识及其与史学繁荣和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认识中的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 ,正视历史认识中的主观性是研究史家主体意识的前提。历史认识活动是史家主体意识结构同化外来刺激的过程 ,它不可避免地渗透了史家的主体意识。加强历史认识论的研究 ,是历史认识活动和史学理论发展的需要。20世纪西方新史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史家主体意识增强的结果。  相似文献   
83.
介绍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现状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影响;提出了为满足新形势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必须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及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4.
出发点是哲学大厦的地基,对哲学出发点的把握直接关系到对一个哲学体系的理解。在哲学界倡导回到马克思的大方向下,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进行澄清。为了充分、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我们追本溯源地探讨了黑格尔如何以“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为出发点展开自己的哲学体系,以及马克思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改造了黑格尔哲学的这一出发点,从而把实践范畴作为自己整个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85.
本文将语篇分析理论中的主位/述位概念运用于英汉翻译研究,描写发生在小句主位上的语际转换现象,文章集中讨论了英汉两种语言由于句法结构的区别而造成的主位结构上的两大差异:汉语中居于主位的主语不一定像英语那样与述位中的动词构成动作者和动作的关系;汉语小句复合体中主语常被省略,造成主位空位。本文从语篇分析的角度,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通过对英汉基本句类的主述位结构的对比分析,探讨如何在翻译中处理主述位错位现象的问题。  相似文献   
86.
邓小平同志实践主体的思想强调了实践主体人的“现代化”,强调了改革开放实践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主人”的观点,强调了改革开放实践目的的“人民性”-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定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87.
接受修辞是一门年轻的课程。修辞表达和修辞接受构成修辞活动的两极,二者统一在同一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又各有不同的角色分工。本文试图从修辞接受的社会心理、社会交际、接受主体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说明修辞接受所具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88.
大众传媒不仅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传播资源,而且用自己的运作理念、运作方式和审美导向、评价标准影响文学,干预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接受。文学重构价值体系,表现出对大众传媒这一强势文化力量的趋附;以功利性选择和商业化转向,表达了对大众传媒时代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的理性认同。  相似文献   
89.
针对数据库安全问题,讨论了相关的安全控制方法,如自主存取控制、强制存取控制、基于角色存取控制、视图机制、审计日志、加密控制和推论控制等等,并对数据库安全给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0.
杜甫在草堂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缘于长期的漂泊和草堂生活的相对安定,草堂诗呈现出与其他阶段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写了大量饮食方面的诗。诗中大部分是从琐碎的生活中,去细细品味人生的乐趣,暂时放下不得志的苦闷,享受当下的自足与闲适的生活,有些诗中也蕴涵忧国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