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53篇
  免费   2506篇
  国内免费   1313篇
工业技术   19072篇
  2024年   128篇
  2023年   404篇
  2022年   655篇
  2021年   762篇
  2020年   790篇
  2019年   628篇
  2018年   612篇
  2017年   702篇
  2016年   706篇
  2015年   809篇
  2014年   965篇
  2013年   1024篇
  2012年   1272篇
  2011年   1269篇
  2010年   884篇
  2009年   869篇
  2008年   803篇
  2007年   921篇
  2006年   798篇
  2005年   683篇
  2004年   572篇
  2003年   457篇
  2002年   407篇
  2001年   317篇
  2000年   270篇
  1999年   249篇
  1998年   193篇
  1997年   161篇
  1996年   145篇
  1995年   133篇
  1994年   112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91.
针对传统Y分支光分路器损耗较大的缺陷,采用直锥形波导代替传统的直波导来减小器件的尺寸,并且采用激模波导结构设计1×3分支波导。设计中,利用辐射模和本征基模的叠加来修正光波场,通过改善模匹配来降低分支耦合损耗,并通过对对称输出弯曲分支波导的优化来降低弯曲损耗,最后在1×3光分路器中的两弯曲波导的输入端加入过渡锥形波导来降低损耗和优化分路器的输出均匀性,并用有限差分光束传播法对该1×3分支波导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该结构具有均匀性好、器件尺寸小、损耗小和结构简单等优点,有利于器件的进一步集成。  相似文献   
992.
利用数字散斑相关方法(DSCM),对COB封装结构在热循环状态下的表面热机械耦合效应进行了测量.利用CCD摄像机采集封装芯片在不同温度场中的散斑图像,对比采集到的图像,获取封装芯片在温度场作用下的面内变形.根据三角法测量技术原理,将离面位移的测量转化为面内位移的测量,从而获得了芯片受热后的翘曲形变和弹性应变分布.将实验测量与有限元模拟以及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3种结果吻合得比较好,表明了实验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3.
胡易 《光电子.激光》2007,18(11):1394-1398
研究了光折变Bi12TiO20(TBO)晶体中的二波耦合矢量特性.对扩散记录全息求得信号光能量增益和偏振态改变的分析解,研究它们在3种制备可得的晶体切割面上随入射抽运光和信号光(不同)偏振方向、光栅取向以及晶体厚度的变化关系,并给出在任意光栅取向的取值范围.分析了信号光能量增益和偏振态改变量分别达到最大值时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耦合的作用,并研究旋光、压电及弹光效应在3种晶体切割面上对矢量波耦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4.
光纤激光组束系统的最大阵列宽度决定着可参与组束的光纤激光器个数,从而制约着组束激光的输出功率.通过对组束系统耦合效率的分析,光斑半径应不超过100μm,透镜焦距不超过20cm.在此条件下,组束系统的最大阵列宽度约为0.6cm.  相似文献   
995.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列阵单光纤耦合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阶梯反射镜整形技术和偏振合束及波长合束技术成功将两只波长为808nm和两只波长为980nm的40W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光束进行混合,最后得到输出功率为95.8W、耦合效率为60%的双波长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列阵单光纤耦合模块,光纤芯径为400μm,数值孔径为0.22.  相似文献   
996.
A kinetic model of the rigid and flexible coupling system for terminally sensitive submunition is set up with Kane's method. The parachute is considered as a flexible body, the flexible displacement is expressed with modal spread method, the position of the parachute is expressed with a hybrid coordinate method, and the kinematics of the terminally sensitive submunition is analyzed. Ten generalized coordinates relative to the attitude of the terminally sensitive submunition are chosen, and the correlative generalized active forces, the generalized inertial forces, the generalized internal forces are calculated in turn. On the base of the Kane's method, the ten degrees of freedom dynamic equations for the coupled terminally sensitive submunition are finally set up. This model can be used to expediently simulate and analyze accurately the exterior ballistic trajectory of terminally sensitive submunition, and provide the overall design of the terminally sensitive submunition with some helpful references.  相似文献   
997.
离焦量对等离子体冲击波力学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激光等离子体冲击波力学效应受入射激光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利用波长1.06μm,脉冲能量320 mJ,脉宽10 ns的Nd;YAG激光作用在Al靶上,研究了冲量耦合系数(C_m)和离焦量(Z)之间的关系。实验发现在1.01×10~5 Pa情况下,初始时C_m随Z增大而增大,到Z=-12 mm附近达到最大值;而后C_m随Z增大而减小。在4000 Pa时,C_m随Z的变化关系与1.01×10~5 Pa时相似,但峰值位置后移。离焦量不同时,由于作用激光的功率密度不同而影响等离子体屏蔽效果;光斑大小不同将影响稀疏波作用,且离焦量正负不同时激光等离子体冲击波对靶的作用机制也明显不同,这些因素决定了离焦量对等离子体冲击波力学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8.
用于高功率双包层光纤激光器侧面耦合的对称夹层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了一种基于亚波长衍射光栅理论的介质-金属-介质的对称夹层结构,这种结构因为没有使用诸如折射率匹配液、光学固化胶等承受不了较高温度的黏接物质,所以可以用于大功率激光二极管阵列的侧面抽运,尤其可用于条形半导体激光器侧面抽运双包层掺杂光纤中,以制作各种大功率稀土离子掺杂光纤激光器,并且其耦合效率可以达到80%以上。同时,这种侧面抽运技术还支持多点抽运以及光纤两端同时激射高能激光。  相似文献   
999.
大气中激光烧蚀铝靶冲量耦合系数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激光与铝靶相互作用过程中,大气中激光功率密度与铝靶获得的冲量耦合系数的关系,通过改变激光聚焦在靶面上的光斑大小,得到冲量耦合系数与激光功率密度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当入射激光功率密度为3.47×106W/cm2时,铝靶获得的冲量耦合系数最高。该入射激光功率密度最佳值与理论计算值6.14×106W/cm2符合得较好。用激光支持爆轰波(LSDW)与固体靶相互作用的二维模型理论计算得到的冲量耦合系数与实验结果比较,二者趋势相同,定量比较有较大差别,原因是所用激光光斑面积偏大,不能按照该理论的点爆炸模型来计算。  相似文献   
1000.
The particular features of the measurement of the torque of a rotating shaft using a surface acoustic wave sensor are considered. An approach to choosing the parameters of a contactless transfer device and a piezoelectric substrate for such a sensor, which enables the measurement accuracy to be increased, is proposed.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Metrologiya, No. 12, pp. 15–25, December, 20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