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1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94篇
工业技术   239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01.
Trichoderma harzianum (Th),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ATCC 24725 (Pc) and Mucor hiemalis (Mh) isolated from three sources: wastewater; sewage sludge; and sludge cake were selected for use as compatible/incompatible single and mixed cultures in the treatment of municipal sewage sludge. Fiv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Pc), (Th), a mixture of (Pc/Th), (Mh) and a mixture of (Pc/Mh), in addition to a control where no micro‐organism was used. The experiment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ir potential performance as compatible/incompatible single and mixed cultures for the treatment of municipal wastewater sewage sludge from treatment plants using solid state fermentation technique (SSF).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micro‐organism for composting was found to be (Th) and a mixture of (Pc/Th), while (Pc/Mh) was incompatible culture. The C/N ratio for Th changed from 8.46 to 17.8 at the end of the process, (Ph/Th) increased from 7.21 to 15.9, while (Pc/Mh) increased from 8.49 to 29. The pH value also affected by the fungal cultures which was also changed for (Th) from 4.29 to 6.8, for (Pc/Th) was changed from 7.27 to 6.7 and for (Pc/Mh) was changed from 6.6 to 5.3. Effective results were observed by using mixed culture after 19–21 days compared to other single treatments after 24–32 days.  相似文献   
102.
运用DEFORM-3D仿真软件对YG8硬质合金微织构刀具的切削性能进行仿真分析,研究了YG8硬质合金刀具在沟槽微织构、凹坑微织构和无微织构3种表面微织构下的切削温度和切削应力.利用激光加工技术对YG8硬质合金刀具表面进行沟槽微织构的加工,运用该刀具对铝合金进行切削实验,分析微织构对刀具切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织构刀具产生的切削热更少,与切屑间的摩擦力更低.在一定的润滑条件下,微织构刀具具有更好的切削性能.  相似文献   
103.
针对某型航空发动机燃油喷嘴结构尺寸微小、材料硬度较高、切削加工困难等问题,介绍了微细电解加工的原理和实验装置,制备了微细棒状工具电极和三角形钩状成形电极,利用分层电解铣削进行粗加工快速去除工件多余材料,再利用环形扫描电解铣削进行旋流室全锥面的精加工,实现了发动机喷嘴微小尺寸旋流室的微细电解加工成形,达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研究表明,微细电解铣削加工是加工金属材料微小结构的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4.
提出PC机认证系统MEMS强链的控制系统,主要由MEMS强链、接口卡和专用软件组成。MEMS强链由可多次试开反干涉齿轮( CMG)鉴码器构成,而鉴码器是基于微机电系统( MEMS)技术。控制系统由微型电机驱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和专用的软件程序组成。PCI-7248 DIO扩展卡和L6234无刷直流电机驱动集成电路应用于MEMS强链控制。认证系统在电脑启动时在BIOS芯片内由程序控制,在POST期间取得控制权,鉴码器具有利用正确码自动复位功能,可以尝试3次复位。1000次的成功率是100%。  相似文献   
105.
微小方孔结构是航空航天、兵工、仪器仪表等领域中常用的结构且加工困难。为了提高金属材料微小方孔结构的加工精度,在分析微细电解铣削加工原理和实验系统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镀镍不锈钢微小方孔(50μm×50μm)的微细电解铣削加工正交实验,探讨了加工电压、电解液浓度、进给速度、脉冲宽度等参数对微细电解铣削加工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合理参数范围内采用较低的工作电压、较低浓度电解液、较高进给速度和较小脉宽电源有利于提高镀镍不锈钢材料微小方孔的微细电解加工精度。  相似文献   
106.
为了提高钛合金表面的疏水性能,采用润湿理论模型与多物理场耦合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接触角与掩膜电解加工工艺参数之间的直接映射关系,揭示微坑阵列掩膜电解加工对表面疏水性能的作用。建立接触角与微坑阵列几何尺寸间的表面疏水理论模型,对掩膜电解加工进行多物理场耦合仿真;理论模型与仿真结果相结合,获得了接触角与掩膜电解加工工艺参数之间的直接映射关系。此外,以表面接触角为因变量,以电解质质量分数、掩膜尺寸和电解电压为自变量,进行正交试验仿真和计算,获得了最佳工艺参数组合并进行试验验证。与仿真计算相比,试验测量得到的微坑阵列直径、间距、深度、表面接触角误差分别为2.49%、6.87%、7.40%、6.01%,从而表明该方法在未经低表面能材料修饰的情况下,成功制备接触角约为141°的微坑阵列疏水表面。  相似文献   
107.
采用真空感应熔炼(VIM)方法,结合特定的热处理工艺,制备具有FCC/L12两相共格的Al0.1CoCrFeNiTi0.1高熵合金,在宽温度(298K-973K)内进行系统的准静态单轴恒温压缩试验。使用SEM和XRD测试方法对高熵合金微观结构形貌进行观察;根据热力学和晶体学理论计算FCC固溶体相和L12相纳米沉淀相的晶格参数和热力学参数,并解释其形成原因;通过Image j图像处理软件自动统计L12相在晶内和晶界处的尺寸、间距以及体积分数。结果表明:L12相与FCC相晶格常数和晶面间距的比值分别约为1.008和0.605;该高熵合金的平均原子半径 ;平均混合熵 ;平均混合焓 ;价电子浓度 ;由EDS能谱分析得到L12沉淀相粒子化学式为 ;在热压缩变形过程中,在同一温度下的初始应变阶段,随着应变的增大,PLC锯齿屈服强化现象的A型锯齿波逐渐消失;而当温度大于873K,应变大于0.213时,则有B型锯齿波出现。这主要与合金各阶段的变形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8.
本文主要研究分段电压对于钛合金表面所制备的微弧氧化膜层特性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MAO膜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能谱分析(EDS)和X射线衍射(XRD)并对膜层成分进行分析。对比评价了不同分段电压模式下膜层的厚度、粗糙度和耐蚀性。结果表明,与不同分段电压相比,第一阶段电压为320V 氧化时间180s与第二阶段电压为420V氧化时间为720s,所形成的膜层粗糙度最小。第一阶段外加电压320V氧化时间120s与第二阶段外加电压420V时间780s,膜层最为致密,耐腐蚀性最好。XRD结果表明,膜层是由TiO2和亚稳态Ti2O3组成。  相似文献   
109.
土钉墙及微型钢管桩施工工艺在北师大附中综合教学实验楼基坑支护工程中应用,降低了工程造价、解决了施工中的技术难题、保证了基坑支护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并取得成功。本文概述了土钉墙和微型钢管桩施工方法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0.
在化工过程、生物工程等领域中,实现颗粒分离至关重要。通过整合微流控技术、高速显微图像采集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探究微粒尺寸、通道流量和液相流变特性对微粒聚集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剪切稀化流体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水溶液中,随着通道流量和颗粒粒径增大,微颗粒聚集位置逐渐向剪切速率较高的一侧偏移;随着CMC质量分数增加,聚集位置不断向剪切速率较低的一侧偏移。利用求解的幂律型剪切稀化流体速度和剪切速率方程,结合对微颗粒的受力分析,证明稠度系数越大,聚集位置越偏向剪切速率较低处;剪切稀化特性越强,聚集位置越偏向剪切速率较高处,说明在幂律型剪切稀化流体中的黏度变化是微颗粒发生特殊迁移聚集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