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6篇
工业技术   216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调整井测井中井径异常对测井曲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总结自己在测井小队的工作经历,着重叙述了调整井测井中,井径异常对测井曲线的影响。在采集及处理资料的过程中,井径异常是经常会碰到的。在调整井测井中,由于井径异常,会很容易产生遇阻、遇卡等情况,对一些曲线的幅值也有一定的影响,从而使之不能真实反映地层情况。就此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井径异常段曲线所反映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92.
非渗透钻井完井液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准噶尔西缘重点探区钻井过程中存在的油气层严重伤害及井下复杂情况较多等问题,通过室内试验,优选出了适用于该地区的非渗透钻井液体系。在排208井三开井段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钻井液体系有效解决了渗漏造成的储层伤害、井眼严重失稳、起下钻频繁遇阻等问题,从而提高了机械钻速,缩短了钻井周期,为该区实现高效勘探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3.
文章从低渗透油气藏中流体低渗流速度特征入手,通过引入启动压差概念,建立了能描述低渗透油气藏中流体低速非达西渗流的渗流微分方程和考虑井筒储集、表皮效应的低速非达西渗流DST段塞流试井模型,并结合适当的地质模型、内(外)边界条件,构成了低速非达西渗流定解问题。通过对其求解,从试井解释的角度上得出新型样板曲线,这进一步丰富了对低渗透油气藏的认识。在进行DST测试时,启动压差的影响将会导致续流时间延长,增加解释的难度;其试井导数曲线后期上翘,不能简单认为是边界反映,要结合地质及生产实际情况做细致分析才能得出结论,这有效地解决了过去遇到的压力导数曲线上翘而解释边界距离太近的疑难问题。此外,采用低速非达西渗流模型可解释为何在低渗层中刚开井投产时无产量,而经过一段时间后才有产量的现象。  相似文献   
994.
侧位抛物线大位移井轨道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选井眼轨道是大位移井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由于大位移井轨道的自身特点,进行轨道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摩阻和摩扭的大小,而且要考虑套管磨损和井眼长度以及施工的难易程度。提出了一种新的大位移井轨道即侧位抛物线轨道及其设计方法。计算分析表明侧位抛物线大位移井轨道井眼长度、摩阻和摩扭均小于同条件下的二次抛物线和悬链线轨道,而且不需要圆弧过渡段,给设计和施工带来了方便,因此,侧位抛物线轨道要优于二次抛物线和悬链线轨道。与圆弧形轨道相比,侧位抛物线轨道的旋转钻进摩扭稍大,但其起钻摩阻和滑动钻进摩阻均小于圆弧形轨道,而且井眼长度比圆弧形轨道小得多;因此,侧位抛物线优于圆弧形轨道。除给出侧位抛物线大位移井轨道设计全部计算公式外,还给出了计算实例,对现场设计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5.
��ѹע����������ƺ�ǿ��У���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气体增压技术的发展,高压注气在油气田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适应高压注气的工况,对注气管柱进行合理设计和安全性校核显得十分必要。 为此,文章结合海洋某油田的一口拟高压注气井,提出了进行注气管柱的设计和强度安全性校核的方法,结合注气管的受力分析和实钻井眼轨迹及实际工况,并充分考虑轴向力、外挤和内压力对注气管强度的影响,进行三轴应力强度校核。在气体压力计算方面,应该考虑封隔器的安装和注气条件下气体所产生的压力。文章提出的注气管柱设计和校核方法已在现场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996.
针对传统防斜打快技术限制机械钻速和防斜效果差的缺点,以及先进的自动垂直钻井系统成本高又无法大面积推广的现状,提出了采用固定同心式扩孔器进行边钻边扩来达到防斜打快的效果。其打快原理是:在钻进时,固定同心式扩孔器和领眼钻头形成的阶梯形井底改变了井底岩石的应力状态,使其容易破碎,从而提高机械钻速;领眼钻头可获得足够的机械和水力能量,能提高机械破岩能力及改善清洗井底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提高机械钻速。其防斜原理是:扩孔器受到的平衡地层的力克服了钻头偏斜力,使钻头中心线与井底保持垂直;扩孔器与领眼钻头之间的距离很短,使扩孔器下部钻柱弯曲变形十分有限,从而有效限制了钻头偏斜。现场应用表明,采用固定同心式扩孔器随钻扩孔能实现防斜打快的目的,并为防斜打快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7.
胜科1井大井眼及盐膏层钻井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胜科1井是中国石化在胜利油田部署的一口重点科学探索井,完钻井深7 026 m,φ339.7 mm技术套管下深2 922.78 m,φ311.1 mm大井眼井段深达4 155 m,采用了阶梯式大井眼结构设计与钻头优选技术,提高了大井眼钻井速度。为解决盐膏层蠕变挤毁套管问题,裸眼段全部使用φ250.8 mm厚壁(壁厚15.88 mm)VM140HCVA进口高抗挤套管,并采用尾管固井技术。针对胜科1井钻井过程中钻遇的大段复合盐膏层、软泥岩、膏泥岩和极易水化膨胀的红泥岩,分析了其蠕变规律,发现胜科1井盐膏层间软泥岩的蠕变速度对钻井液密度具有很强的敏感特性,从而确定对易蠕变缩径的地层采用先释放后平衡地层应力的技术,保证了电测和下套管需要的安全时间。试验表明,钻井液密度提至2.27-2.30 kg/L时,获得了50 h套管安全下入时间,成功完成了下套管和固井作业。  相似文献   
998.
大斜度双靶定向井以其独特的作用在中原油田开发中得到了应用。根据钻井实践,从井眼轨迹控制、防卡措施、钻井液工艺和完井电测等方面总结了一定的经验,最后指出大斜度双靶定向井技术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建议今后应从井眼轨迹设计、MWD无线随钻测斜仪、高效PDC定向钻头、导斜装置等和方面的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999.
裂缝性地层测试压裂分析在川西须家河组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川西地区须家河组砂岩气藏埋藏深,储层基质渗透率低,天然微裂缝局部发育,主要依靠大型加砂压裂工艺提高气井产量。为了解地层特征及为压裂优化设计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在水力压裂施工前,采用测试压裂技术分析裂缝型地层的滤失系数、地层渗透率、闭合应力,计算近井筒区域的摩阻压力损失等参数。系统地介绍了裂缝性地层测试压裂分析的具体方法,结合川合148井的实例分析,对该方法在川西须家河组储层压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论述,为同类型储层的压裂优化设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00.
Discomfort glare from daylight is a common problem in many office environments. It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a significant body of research and many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to develop reliable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models to address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reviews and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using existing glare indices for daylighting conditions. It concludes that available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methods are of limited practical use in daylit situations and currently have no provision for integrated systems that combine daylighting and electric lighting. The paper also presents selected findings from a case study of daylit office environments which identify a number of important design considera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discussion and the findings from the case study, additional research needs are identified to overcome current limitations. In the meantime, until results from such research are available and can be practically applied, this paper suggests ways to better integrate computer workstations in daylit off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