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9篇
  免费   448篇
  国内免费   1171篇
地球科学   399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235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6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赵雪 《中国沙漠》1994,14(4):86-91
坝上具有发展草地旅游业的景观资源、气候、区位等优势。开发草地旅游可对地方农村经济起到多方面的带动作用,但如布局不当和管理不严,会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破坏性影响,产生新的环境问题。因而应对坝上草地旅游开发进行统一的科学规划、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992.
本文旨在利用已有的地球物理成果,以地表地质条件作控制,建立地质—地球物理模型,运用人机联作对模型进行重力2维多边形正反演计算,然后对该模型计算后的成果模型给予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解释,来探讨“江南古陆”西南区段深部地质构造。  相似文献   
993.
岩体工程地质综述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本次大会有关岩体工程地质的定性、定量分析问题及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问题,岩体微结构及应用,岩体赋存环境、岩体构造、灾害防治等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994.
含煤盆地层序地层分析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在中国不同时代煤盆地中正进行层序地层学的探索,识别层序界面、划分层序地层单元、重建沉积体系域并用以预测优质富煤单元。由于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煤盆地的地质背景不同,不能简单地使用北美学者概括的层序地层模型;需要根据各类盆地所特有的地质背景,重建其层序地层格架,并客观地估价构造、海平面变化和古气候以及沉积补给等因素对层序形成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5.
区域工程地质,环境工程地质论文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大会收入本专题论文70篇,约占大会论文1/3,反映了当今工程地质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主题。可将之分为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地质灾害研究(29篇),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地震工程地质(22篇),城市与区域环境地质研究及质量评价(16篇),近海区域工程地质调查和环境地质编图(3篇)。本文对该专题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6.
吴俊华  彭志新 《湖南地质》1993,12(4):226-230
通过对桂东超单元各单元特征的对比,我们认为桂东超单元包括了两类不同地质、岩石、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的花岗岩,进而探讨了这两类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形成构造环境,得出牛塘、三洞两单元为1型花岗岩,形成于板块碰撞的环境,大塘、寨前、子公坑、五峰仙单元为S型花岗岩,形成于陆一陆同碰环境。建议将牛塘、三洞两单元建立桂东序列,其余四单元归属江西汤湖超单元。  相似文献   
997.
贵州岩溶地貌分布广泛,地质情况非常复杂,严重影响重大工程建设和地下水安全,文章提出一种改进的电法勘探技术,对不良地质体勘查取得了成功应用。以直流电法理论为基础,该方法是根据视电阻率微分统计原理,由电流密度分布规律与供电电极AB两极分布总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在野外同一供电测线(剖面)上,通过不断加密改变供电极距AB的位置,观测测量电极MN之间的电性参数变化,求取剖面相应纵向空间上,较大深度的(近地表的)近似连续视电阻率地电断面异常。此方法在深300 m以浅的岩溶区隐患排查中取得较好勘查效果,对煤矿钻孔及页岩气钻孔的选址探测误差能够控制在7%以内,值得进一步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998.
徐林刚 《矿床地质》2020,39(6):959-973
海相沉积型锰矿的成矿过程受古海洋沉积环境影响,而古海洋环境又与超大陆聚合与裂解、极端地质事件、生命演化等密切相关,因此,海相富锰地层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等多圈层耦合关系与物质循环相关信息的重要载体。深层海水缺氧模型、最小氧化带模型和幕式充氧模型都显示海水中氧化还原梯度的变化是导致锰矿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全球范围内海相沉积型锰矿主要形成于古元古代、新元古代和显生宙3个地质历史时期。其中,元古宙时期,地球上发育了完善的氧化还原分层的古海洋结构;古元古代早期和新元古代,超大陆裂解引起的海平面升降变化导致古海洋氧化还原结构产生动荡,并促使大规模沉积型锰成矿作用发生;地球沉寂期(1800~800 Ma)涵盖了整个中元古代,这一时期仅在华北地台发育了少量沉积型锰矿床,反映该时期古海洋中锰的迁移受到了抑制;显生宙地球再次进入活跃期,经历了数次海洋缺氧事件,冰室-温室气候交替促使海水的化学性质剧烈变化,并在局部氧化还原分层的沉积盆地中富集形成沉积型锰矿床。总之,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是沉积型锰矿形成的必要条件,同时,区域性沉积盆地的结构、海平面的升降、火山作用导致的物缘供给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沉积型锰矿的形成。与沉积型铁矿相比,沉积型锰矿对局部海水化学性质的变化更加敏感,综合研究铁锰矿床的共生与分异过程,将有助于更加有效的识别不同尺度的沉积过程与古海洋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999.
下扬子地区奥陶—志留纪之交岩相分异明显,发育了多种类型的岩石地层单位,其沉积岩的颜色、岩性、厚度、赋存化石组合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别。笔者通过对研究区内野外露头及钻井剖面的考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利用岩石学、古生物学、生态学及室内分析方法将其划分为滨岸相、孤立台地相、浅海陆棚相、陆棚坡折相、欠补偿盆地相和盆地浊积岩相6种沉积相类型。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晚奥陶世凯迪晚期,受加里东构造运动影响,华南板内碰撞挤压作用显著,"江南古陆"不断抬升和扩张,直接导致了旧的"台-坡-盆"格局的消失和新的古地理格局的形成,之前发育的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水体变深的古地理格局彻底转变为北西、南西、南东三面被古陆包围,向东北方向水体加深的古地理格局。晚奥陶世赫南特期,由于南极冰盖凝聚导致的全球海平面下降和气候变冷,扬子地台海域变浅,致使海底盆地上升到最低含氧深度面之上处于充氧水层中,富氧环境代替了缺氧环境,岩相由五峰组黑色页岩转变为更浅水的观音桥层泥灰岩或新开岭层泥岩;江南沉积区长坞组—于潜组的复理石沉积组合转变为更浅水的的文昌组—堰口组近磨拉石沉积组合。早志留世鲁丹期,随着全球海平面重新上升,隆起面积继续扩大,构造围限作用加剧,黑色页岩重新出现。尤其是安徽南部的安庆—铜陵—巢湖一线,江苏中部的南京—句容一线五峰组—高家边组底部的黑色硅质页岩和炭质页岩,笔石带与中上扬子的五峰—龙马溪组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厚度均在40~60 m,TOC含量1.2%~4%,具很好的生烃潜力,应视为下一步烃源岩及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研究区域。  相似文献   
1000.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eratives of sand search and describes two case histories of sand search in the Niger Delta. These case histories highlight the project cycle of sand search operations and circumstances in which environmental peculiarities can influence procedures and strategies. Field and laboratory procedures emphasise the applications of particle-size distribution and compaction tests to field construction control. The need to integrate mitigative measures of potential impacts into the planning and execution of projects has been emphasised. Some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sand dredging have also been highligh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