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2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338篇
环境安全   151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1.
絮凝沉降法降低饲料酵母二次废水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酵工业废水是我国轻工行业污染治理的重点,目前,谷氨酸发酵废水的治理方案较多,治理效果差异较大,本文通过对絮凝沉降,减少废水污染的研究,可在生产饲料酵母降低废水污染的基础上,再降低50%使谷氨酸废水总污染物减少80%以上,COD含量由60000mg/L,降低到11000mg/L,同时,还可增加饲料酵母的产量。  相似文献   
92.
采用向含氟废水中加入适量石灰和聚合氯化铝,然后投加适量钙盐、磷酸和聚丙烯酰胺的二级处理工艺除氟,通过控制合适的pH、钙盐和磷酸的投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搅拌强度和絮凝剂的投加量,可使黄磷废水中氟的质量浓度降至5mg/L,氟的去除率达到99%以上,出水中氟的质量浓度达到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93.
微生物絮凝剂处理造纸中段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1株絮凝活性较高的絮凝剂产生菌,经鉴定为1株黑曲霉.采用其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M-2处理造纸中段废水,对絮凝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佳絮凝条件下,M-2对造纸中段废水的CODcr去除率可达70.6%,浊度去除率可达91.7%,其絮凝效果优于传统的絮凝剂.  相似文献   
94.
以Al-Fe混凝荆、聚丙烯酰胺(PAM)、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助凝剂,考察了水溶性膦配体间磺酸钠基三苯基膦(TPPTS)废水中化学耗氧量(COD)的去除率,以此来间接考察TPPTS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助凝剂的添加能提高COD的去除率。获得了化学耗氧量COD 1000~1500mg/L废水除膦的优化条件:pH=5.5,Al-Fe、CTAB、PAM的投加量分别为300mg/L、67mg/L和21mg/L时,COD去除率达92.9%。  相似文献   
95.
在多晶硅的硅芯切割过程中,会产生含有大量粒径在0.12μm~1 mm硅粉的切割废水,由于其表面发生水化,长时间悬浮于水中不沉降,也难以过滤处理,增加了废水处理难度,造成环境污染。实验通过在含硅废水中添加Na OH,使硅粒表面电性发生变化达到絮凝沉淀,实现除废水中硅粉的目的。结果证明,p H在12.8~13.2时,含硅废水可达絮凝效果,不需添加助滤剂即可实现过滤,为该类废水的处理提供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96.
针对油田井场废水高悬浮物、高色度、高金属离子浓度的特征,以处理后配制压裂液为目标,通过p H值调节及无机高分子絮凝法对井场废水进行了处理实验。结果表明,碳酸钠作为优选的p H值调节剂,可以在较低的p H值条件下有效去除废水中的高价金属离子;无机絮凝剂聚合硫酸铁在强碱性条件下对于悬浮物、色度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絮凝法可以使井场废水达到配制压裂液用水的要求。  相似文献   
97.
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特点、危害,综述了氧化-絮凝-过滤/吸附联合处理工艺、氧化-絮凝-电解-过滤/吸附联合处理工艺、氧化-絮凝-电解-过滤/吸附-生化联合处理工艺的特点、适用性及处理效果,经过多种工艺处理后,压裂返排液中COD等污染物可以有效去除,出水可以达标。并对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认为回收重复利用是未来压裂返排液处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8.
针对鱼肝油生产废水含有油类、糖类等污染物,考虑运行费用及处理效率,采用专利除油技术、厌氧+好氧生物技术,充分考虑废水污染负荷及废水可生化性因素,采用合理、有效的技术解决鱼肝油废水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99.
为了探讨鄱阳湖水动力条件改变引起的悬浮颗粒物浓度变化可能导致的鄱阳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本文研究了鄱阳湖悬浮颗粒物絮凝沉降3种典型藻类的动力学过程.以铜绿微囊藻(蓝藻)、四尾栅藻(绿藻)和菱形藻(硅藻)为研究对象、鄱阳湖采集沉积物为悬浮颗粒物,使用混凝试验搅拌仪模拟动力学条件,在颗粒物投加量为20 mg·L-1时分别研究了静置沉降时间、扰动强度和扰动时间对颗粒物絮凝沉降藻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絮凝沉降效率:蓝藻绿藻硅藻.在扰动强度为20 s-1、扰动时间为30 min时,0.5~4 h静置沉降时间均促进3种藻类的絮凝沉降.绿藻和硅藻的絮凝沉降效率随着静置沉降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前0.5 h的絮凝沉降效率最大;而蓝藻的絮凝沉降效率变化无明显规律.扰动时间和静置沉降时间均为30 min时,随着扰动强度在2~40 s-1增加时,3种藻的絮凝沉降效率逐渐增大.扰动强度为20 s-1、静置沉降时间为30 min时,5~60 min扰动时间均促进藻细胞的絮凝沉降,并且随着扰动时间的增加,絮凝沉降效率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30 min为蓝藻絮凝沉降的最佳扰动时间,絮凝沉降效率为12.56%;45 min为绿藻和硅藻絮凝沉降的最佳扰动时间,絮凝沉降效率分别为11.93%和7.54%.因此,水动力条件的改变可以引起悬浮颗粒物与藻类的絮凝沉降效率发生变化,从而对藻类的群落结构以及水华发生规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0.
电芬顿法处理重金属络合物Ni-EDTA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首先研究了电絮凝与电芬顿对Ni-EDTA去除效率对比,结果发现电絮凝对Ni-EDTA去除效率较低.通过电化学阳极溶解产生Fe2+,外加H2O2反应的阳极电芬顿过程可有效去除Ni-EDTA.详细考察Ni-EDTA初始浓度、电流密度、p H值及H2O2投加量对Ni-EDTA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芬顿方法处理Ni-EDTA络合物其初始浓度越低,去除效果越好.反应最佳p H值为3.5,H2O2投加量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最优值,而络合物的去除率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对Ni-EDTA去除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