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2篇
环境安全   86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宋国华 《环境科技》2007,20(Z2):140-141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介绍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原则,提出了建设城市循环经济的3个要素,并对各要素进行分析,总结出可借鉴的经验,对我国城市循环经济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2.
“中国就业论坛”是中国劳动保障部与国际劳工组织共同在北京举办的一次国际研讨会。旨在共同探讨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有效促进就业的战略和政策。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全球化、结构调整与就业促进”.重点讨论促进就业与经济全球化、促进就业与消除贫困、促进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等问题。论坛举行了7场全体会议.会议主题主要是“全球化、结构调整与就业促进”。“国际经验、挑战与对策”,“农村就业挑战”等。大会第二天同时举办了9场分会。主要议题是就业与经济政策、结构调整与就业促进、劳动力流动与就业促进、就业形式多样化与非正规部门就业、技能培训与就业能力、就业促进中的社会对话、公共就业服务与特殊群体就业保护等问题。为让读者了解这次论坛情况.本期摘要刊登了部分代表的发言。  相似文献   
73.
在改革开放初期,山东省惠民县劳动局就依靠政府职能,发挥部门优势,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有序流动,有效地破解了“民工潮”盲目流动的“难题”,2000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农村就业工作先进县”。近年来,沿海开放城市的“民工荒”所产生的辐射效应从不同方面对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带来影响。一方面是京、津、沪、穗等地用工单位大面积结构性大量缺工。  相似文献   
74.
75.
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与现状出发,分析了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规划与政策,立法与执法,融资与管理,监督与宣传,科技支撑的六项主要职能。  相似文献   
76.
中国实施环境管理创新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趋尖锐的能源危机及越来越多的国际间的贸易摩擦,一方面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也激发了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发展绿色生产的积极性,为中国的环境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中国的环境管理事业还存在立法不足、资金短缺及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由此环境管理力度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强化政府职能、鼓励公众参与、增加财政补贴及推进ISO14000体系的建立等是目前中国较为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77.
张宁红 《环境导报》2002,(12):22-23
入世后,随着政府职能转变,伴随着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等内容的改革,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将面临着一场新的变革。在未来几年内,要结合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逐步引入与WTO规则相通的社会公共管理理念,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等手段创新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实施与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环境监测管理。  相似文献   
78.
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率居高不下,严重危及着社会的安定,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解决的难点问题.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表现特征为主体的复杂性,犯罪的团伙性、流窜性、侵财性等.相对剥夺论是流动人口犯罪一种可行的理论阐释,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流动人口犯罪的理解.加强和完善政府职能是控制流动人口犯罪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9.
戢启宏 《环境导报》2003,(23):22-23
环境保护的主要依据是各类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担负着大气、水质、噪声、土壤等自然环境质量监测,人居环境质量监测及对各类排污单位排污状况进行监测的任务,同时在各类突发性污染事故调查的分析和处理以及环境预警和减灾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各类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可以准确掌握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0.
近几年,突发环境事件频发,尤其是一些特大、重大环境污事件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如何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特别是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做到判断准确、措施有效、处置及时,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事故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已成为当务之急。为了让大家对此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刊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咨询。[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